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不一而足
成語故事

不一而足11.jpg

成語解釋:

        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的?,F指同類的事物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足指充足、足夠。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币馑际?,以前只有諸侯才能稱氏,現在大夫也開始稱氏了,這說明禮制已經開始混亂,不遵守禮制的情況不止一例,而是很多。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的來源與古代的禮制和社會制度有關。在古代,人們非常注重禮儀和等級制度,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有不同的稱呼和待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禮儀和制度逐漸被打破,出現了一些不符合規(guī)定的情況。人們用“不一而足”來形容這種情況,表示這種情況不僅發(fā)生了一次,而是多次發(fā)生,無法一一列舉。引申意義上,“不一而足”也用來形容某類事物或情況非常多,無法一一列舉完。比如可以說,這個城市的美食種類不一而足,有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

比喻意義:

        “不一而足”也可以用作比喻,表示某類事物或情況的數量非常多,無法一一列舉完。比如可以說,這個人的優(yōu)點不一而足,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層出不窮、舉不勝舉、不可勝數,表示數量多或者頻繁出現。

        反義詞:屈指可數、寥寥無幾、寥若晨星,表示數量少或者稀少。

成語辨析:

        在使用“不一而足”時,需要注意與“舉不勝舉”等近義詞的辨析?!安灰欢恪睆娬{的是同類事物或情況的數量多,無法一一列舉完;“舉不勝舉”則強調的是例子或情況多得無法一一列舉。兩者在意思上有些相似,但側重點略有不同。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了古人對于禮儀和制度的重視,以及對于社會變化的敏銳觀察。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注意遵守規(guī)定和禮儀,避免出現不符合規(guī)定的情況。另外,這個成語也告訴我們,有時候事物的數量可能非常多,我們無法一一列舉完,需要有一種概括和歸納的能力。這也是一種智慧和經驗的體現。

成語故事:

        元朝大順年間,江南蘇州府吳趨坊有名施濟者,樂善好施。年至40多歲時,他的妻子嚴氏才生了一個兒子。兒子滿三朝后,施濟給兒子取名施還,自己拿了300兩銀子來到虎丘山水月觀音殿燒香還愿。
        施濟正準備將銀子捐給觀中修殿之時,忽然看見有一個人坐在劍池邊望著池水哭泣不已,準備自盡。施濟上前,認識是幼年同窗桂富五。施濟忙問桂為何哭泣,桂富五回答說自己因為棄農經商,向官宦李平章借了300兩銀子。誰知道經商不善,本利俱無,而李平章家則利上盤利,不僅田房家私盡歸李家,連老婆孫氏和兩個兒子也被奪了去。施濟見其實在可憐,就把還愿用的300兩銀子送給了桂富五,自己事后另外又拿了銀子去還了愿。
        桂富五拿了銀子到李府,好說歹說只贖回了妻子和兒子,田產房屋全被吞沒了。當桂富五一家來到施家拜謝時,施濟問他今后的打算,桂回答說:“身居口食,一無所有,如果仍住在蘇州,那只會出丑,只好流浪到外鄉(xiāng)去,靠打工過日子了?!笔谛牟蝗?就把自家的桑棗園、幾間草房以及十畝田地送給了桂富五,讓桂家免受流浪之苦。
        卻說桂富五在施家的桑棗園中住下后,不意在一株銀杏樹下掘得三罐銀子,共有1500兩。原來這是施濟的父親施埋在地下的。桂富五得了這筆財富,就瞞著施家到紹興縣置買了田產,靠收取田租而發(fā)跡。當施濟突然得病去世之后,桂富五一家便找了個借口而離開了桑園,去紹興過起了財主的生活。
        施濟去世之后,施家境況一天不如一天。五六年之后,田產逐漸賣掉,童仆都已逃散,只落得施濟妻嚴氏和兒子施還母子倆苦度時日。此時,施濟當年的好朋友支德正巧棄官回歸故里,遂時時相濟于施家母子,還將女兒定為施還之妻。
        有一天,支德打聽到桂富五在紹興發(fā)了財,成了大富戶,就對未來的女婿說:“當初,桂富五受你家的恩惠,不一而足,別的不講,單說還債就是300兩銀子。如今他發(fā)跡了,想必你去找他,一定不會虧待你的?!笔┻€聽了翁丈之言,遂同母親同往紹興走親戚。誰知已經改名桂遷的桂富五“只因上岸身安穩(wěn),忘卻從前落水時”,對恩人之子十分冷淡,否認自己曾經收受過施家300兩銀子的恩惠,只給了2 0兩銀子的路費打發(fā)施家母子。施還自然把桂遷痛罵了一頓。
        桂遷后來因想花錢買官,上了大當,落得個家破人亡的結局。
        “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后來形容同類事物非常多,不止一次或一個。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