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五里霧中
成語故事

五里霧中11.jpg

成語解釋:

        五里霧中,原意是陷入五里云霧之中,令人迷離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后用來比喻對事物模糊不清、不明真相或困惑不解的狀態(tài)。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的出處來自南朝時期的文學家范曄所著的《后漢書·張楷傳》。原文是:“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這句話描述了張楷對道術的喜好,以及他能夠制造五里范圍的霧氣,使得人們難以看清真相。

成語來源與引申意義:

        五里霧中的故事源自古代,而“五里”并非確指,而是用來形容范圍廣泛、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引申意義為對事物或情況模糊不清、不了解真相的狀態(tài)。它常用于形容人的思維混亂、不明事理或事情復雜難解的情況。

比喻意義:

        這個成語的比喻意義非常豐富。它可以用來比喻人的思維狀態(tài),比如當一個人對某個問題或情況感到困惑不解時,可以說他“如在五里霧中”。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事情的復雜程度,比如某個問題或情況錯綜復雜,讓人難以看清真相,可以說這個問題或情況“如同五里霧中一般”。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有“云里霧里”、“不得要領”等,都表示對事物模糊不清、不明真相的狀態(tài)。

        反義詞有“一目了然”、“洞若觀火”等,表示對事物看得非常清楚、了解得非常透徹。

成語辨析:

        在使用五里霧中時,需要注意與“云里霧里”等成語進行辨析。雖然這些成語都表示對事物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但它們的側重點和語境略有不同?!霸评镬F里”更側重于形容人的感覺或心情,而“五里霧中”則更側重于形容事物的復雜程度或真相的難以捉摸。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模糊性和復雜性的認識。在古代文化中,霧常常被用來比喻模糊不清、難以捉摸的事物。而“五里霧中”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模糊性和復雜性的程度之深。這個成語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同時,它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惑和不解時,不要輕易放棄追求真相的努力。總之,五里霧中是一個富有文化內涵和智慧的成語。它以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成為了漢語中表達困惑、模糊和復雜狀態(tài)的重要工具之一。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有個儒生名叫張楷,字公超。他對儒家經(jīng)典很有研究,但他不愿做官,只以教書為業(yè)。他的學生,多的時候有好幾百人。
        由于張楷名聲很大,一些官場人物也經(jīng)常前來拜訪求教,他感到十分厭煩,便搬到河南弘農山隱居。他的一些學生不愿離開老師,便也跟隨進山。他們在張楷的住宅旁建起自己的房舍,毗鄰相連。頓時,這個偏僻的山溝成了一個小小的市鎮(zhèn),他們用老師的字給這個市鎮(zhèn)命名,稱為公超市。
        不久,漢順帝即位。這位年輕的皇帝知道張楷的才名,認為張楷隱居山林,是由于當?shù)毓俑疀]有優(yōu)待賢才的緣故,便下詔書,命令河南府尹備了厚禮,去請張楷出山做官。張楷推說自己身體不好,仍舊推辭了。
        張楷不但精通儒家經(jīng)典,對莊子的道家學說也很有研究,傳說他能夠在方圓5里的范圍之內,制造迷霧。所以弘農山公超市的周圍,經(jīng)常大霧迷漫。不料,關西地區(qū)有個叫裴優(yōu)的人,也能制造迷霧,但他只能在方圓3里的范圍之內。裴優(yōu)制造迷霧后,常用迷霧為掩護,偷盜搶劫。不久,裴優(yōu)因案發(fā)被捕,在審訊中,他謊稱作迷霧的道術是向張楷學來的。
        這樣一來,張楷受到了株連,被捕入獄,囚禁了2年,后來終于查明,裴優(yōu)制造迷霧的道術不是跟張楷學的,裴優(yōu)的偷盜搶劫罪行與張楷沒有什么關系,張楷才被釋放回家。
        后來,漢桓帝也曾下詔書請張楷到京城去做官,但張楷經(jīng)歷了2年獄中生活,更不想去做什么官了,他堅不受聘,最后終老于弘農山。
        后來,“五里霧中”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煙霧迷漫的仙境或用來泛指迷霧。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