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飛,使飛揚;轉,滾動。沙土飛揚,石塊滾動。形容風勢狂暴。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蒼梧、南海,歲有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沙轉石,氣則霧郁,飛鳥不經(jīng)?!?這段描述表明在蒼梧、南海一帶,每年都會受到風瘴氣的侵害。當風起時,強勁到可以折斷樹木,使沙土飛揚、石塊滾動;而當瘴氣彌漫時,霧氣濃郁到連飛鳥都不愿經(jīng)過。
引申意義:
1. 用來形容自然環(huán)境中風的威力和破壞性。2. 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來形容戰(zhàn)爭或動蕩時期的混亂和不安定。
比喻意義:
比喻事物變化劇烈、動蕩不安或環(huán)境惡劣。
近義詞:
飛砂走石、天昏地暗、狂風怒吼。
反義詞:
風平浪靜、和風細雨。
辨析:
“飛砂走石”與“飛沙轉石”意義相近,但“飛砂走石”更側重于描述風帶動砂石迅速移動的場景,而“飛沙轉石”則更強調風的強力和砂石被卷起的壯觀景象。 與“天昏地暗”相比,“飛沙轉石”更多用于形容自然環(huán)境中的極端天氣,而“天昏地暗”則更多地用于形容事情嚴重到使人感到昏暗無光的程度。
文化內涵與智慧:
成語“飛沙轉石”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細致觀察和深刻感受,他們通過形象的描述將風的威力和破壞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同時,這個成語也體現(xiàn)了漢語言文化的豐富性和表達力,通過簡單的四個字就能生動形象地傳達出復雜的場景和情感。
在智慧方面,這個成語提醒我們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因為自然界的力量是強大而不可抗拒的;同時,也啟示我們在面對動蕩和混亂時要保持冷靜和堅定,不要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所左右。
故事:
三國時東吳的陸胤,是名將陸遜的同族弟子,也是寶鼎年間左丞相陸凱的弟弟。開始時擔任御史、尚書選曹郎。
東吳太子孫和與他關系非常好。正巧此時吳國的魯王孫霸與太子爭權,而全寄、楊竺等人依附于魯王,常常講他的壞話。
有一次,孫權召見楊竺,問他孫霸的才能如何。楊竺一再替魯王講好話,認為孫霸有文有武,應當立為嫡嗣。孫權聽后表示同意,準備立孫霸為太子。哪知有人暗伏于床底下,將其所聽到的孫權與楊竺的對話,偷偷地都告訴給了太子孫和聽。
此時,陸胤欲去武昌,來向太子辭別。太子沒有當場會見他,而是微服來到陸胤的車子上,與他一起商議對策。最后的意見是由陸遜出面,上表諫阻。陸遜上表后,孫權懷疑此事乃楊竺泄密所致,便責問楊竺。楊竺說自己并無泄密。孫權要楊竺提供泄密人的線索,楊竺說只有陸胤西行,肯定是他說的。孫權又追問陸遜怎么知道此事,陸遜回答說是陸胤所言,于是陸胤被抓了起來。再三拷問之下,陸胤不肯出賣太子,只說是“楊竺告訴我的”。于是,楊竺也被捕下獄。因受不了嚴刑毒打,最后楊竺不得不承認是自己將此事通報給陸胤的。孫權見楊竺已經(jīng)承認,便深信不疑自己原來的判斷,把楊竺殺死了,而陸胤反而活了下來。
陸胤后來擔任了衡陽督軍都尉。赤烏十一年,交州動亂,陸胤被任命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他到任后,以恩信取人,將財幣救濟窮苦之人,原來反叛的那些人很快都投降了。于是,交州區(qū)域復歸穩(wěn)定,陸胤也因此而被任命為安南將軍。之后,又在蒼梧建陵討伐反叛之軍,也取得勝利。
永安元年,陸胤為西陵督,封為都亭侯。此年,中書丞華覈上表舉薦陸胤說:“陸胤天資聰穎,富有才干,又注意廉潔。他在擔任選曹時,就有許多事跡可以記載。在交州時,奉宣朝恩,流民一一歸附,邊疆太平。在蒼梧、南海時,當?shù)孛磕甓加斜╋L和瘟疫為害,暴風則折木,飛砂轉石,毒氣則霧郁,飛鳥不至。而陸胤到那邊后,暴風和毒氣絕跡,商旅平安,老百姓中不再瘟疫流行,農田豐收。州治靠海,水是咸的,陸胤又蓄水造了水庫,老百姓從此不再吃咸苦的食物。陸胤在那邊當了十多年的官,‘內無粉黛附珠之妾,家無文甲犀象之珍’,這在當時官員之中,實在是非常難得的?!?br/> “飛砂轉石”,一般寫作“飛沙走石”,形容風力迅猛,刮得塵土飛揚,石塊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