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謬:荒謬,錯誤;然:如此,這樣。大錯特錯,完全不是這樣。
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
成語來源:
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文獻,具體為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在古代文獻中,人們常常用精煉的語句表達深刻的含義,成語就是這樣一種語言形式的精華。它們經過長時間的流傳和使用,逐漸固定下來,成為漢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引申意義:
指事情的發(fā)展或結果與預期或常理大相徑庭,完全不是人們所想或所預料的那樣。
比喻意義:
用來比喻某種情況或說法與實際事實嚴重不符,相差甚遠。
近義詞:
大相徑庭、截然不同,都表示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或矛盾。
反義詞:
毫厘不爽、千真萬確,都表示非常準確或確實無疑。
成語辨析:
“大謬不然”與“大相徑庭”都表示事物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或矛盾,但“大謬不然”更強調事情的結果或發(fā)展與預期完全相反,而“大相徑庭”則更側重于兩者之間的明顯不同。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了古人對于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事情的發(fā)展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有時會出現與預期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需要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觀察和分析,以便及時發(fā)現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糾正。同時,這個成語也告誡人們不要輕信傳言或盲目跟風,而要以事實為依據,做出正確的判斷。總之,“大謬不然”這個成語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刻的內涵,成為了漢語中表達事物發(fā)展與預期相反的重要工具。它提醒人們要保持理性思考,以科學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和問題。
成語故事:
西漢時的騎都尉李陵是一名勇將。當時,匈奴時常進犯,漢武帝命李陵率兵50 00,北上抗敵。不料,匈奴兵力是李陵的數倍,李陵雖英勇奮戰(zhàn),以寡敵眾,堅持打了十幾天仗,殺敵1萬余人,最后卻不幸被圍,糧盡援絕,李陵被俘,被迫歸降了匈奴。
漢武帝聽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十分冒火,下令把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全家老小一起誅殺。
當時,司馬遷在朝中擔任太史令的官職,他為李陵辯護說:“皇上,李陵一向有功于朝廷,他過去的功績足以抵補他戰(zhàn)敗之罪。他以5000軍馬對抗匈奴8萬人馬,并堅持到糧盡援盡之時,已盡了他最大的努力。我想,他投降匈奴不過是為情勢所迫,將來一有機會,他一定會報答國家的?!?br/> 漢武帝見司馬遷竟為李陵辯護,不由勃然大怒,下令將司馬遷投進監(jiān)獄,處以最殘酷的腐刑。
司馬遷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受到嚴重的摧殘,心中十分悲憤。他在給好友任少卿的一封信中,說:“我對朝廷赤膽忠心,日夜想的是為朝廷貢獻自己的一分能力,忠于自己的職責,沒想到竟會遇到如此大謬不然的事,這真是太使人意外了?!?br/> 但司馬遷受刑后并沒消沉下去,他以頑強的毅力,在獄中完成了《史記》這部偉大作品,留芳百世。
后來,“大謬不然”這一成語,用來形容意想不到的荒謬和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