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 物 > 正文

古代人物


p_fazang

法藏

俗姓:康
字號:賢首
生卒:643—712
籍貫: 西域康居
簡評: 華嚴宗三祖,華嚴體系實際構建者


 

生平簡介

 

  法藏(643——712),字賢首,生于唐貞觀十七年,俗姓康,因此也常被人稱康法藏、康藏、康藏國師等。他是康居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人。對佛教傳播來說,西域諸國的地位相當重要,有從西域來華傳教的僧人,也有西域人到中國定居而成為高僧的,法藏即是其中之一。

  法藏的先人曾做過康居國丞相,從他祖父輩起遷入長安,其父親康謐在唐王朝任左衛(wèi)中郎將,他也出生在長安。

  異??上У氖?,對于這位佛教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的高僧,我們卻很難知道他幼年及少年時期的詳細狀況。只能猜測著認為,既然出生在世胄之家,法藏想必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他對佛教的信心也多半來自于康居族人的熏陶。據文獻記載,他在十六歲時就曾經到岐州法門寺的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燒了一根手指作為“法供”,誓悟佛乘。次年,他離家到太白山求法,學習道家“餌術”的同時,參閱方等諸典——即包括了他終身精研的《華嚴經》,直到聽說母親身體不適,才中止下山。

  回京之后不久,法藏知道智儼法師在云華寺宣講《華嚴經》,就到那里跟隨學習。智儼法師是法藏一生中最為關鍵重要的老師,這段求學經歷也是他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從那以后,法藏奠定了他日后的治學傾向。當時的長安擁有聲名顯赫的玄奘法師,以法相唯識學為顯學,而法藏舍近求遠,禮智儼為師,在譯場中又因與玄奘意見不合而退出翻譯工作,從這即多少可以窺見法藏當時的思想與學術志趣。

  法藏以俗家弟子的身份,與智儼相處了整整九年,智儼門下優(yōu)秀者眾多,其中法藏為中國華嚴宗體系的實際構建者,同窗義湘為新羅華嚴宗初祖,兩個國家的華嚴祖師在一師門下,也是佛教史上一段佳話了。到總章元年(668),智儼自知時至,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敦促法藏出家,并寫信給教界幾位大德說:“此賢者注意于《華嚴》,蓋無師自悟,紹隆遺法,其惟是人!幸假余光,俾沾制度?!?隨后不久,法藏在那些大德的推薦下,應敕于太原寺剃度,并任該寺住持。四年以后,唐高宗降旨令京城十位名僧為法藏授具足戒——成為正式比丘僧人的標志,賜號“賢首”。初為沙門,從起步階段開始,法藏就已經擁有了非比尋常的佛教地位,似乎昭示了他日后的光輝。

  法藏出家之后,便在太原寺講《華嚴經》,這是他講經弘法的起點。在法藏一生中,前后共講了三十余次華嚴,并曾經先后為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人講學,因此被稱為“五帝門師”。他在講學時非常注重方法,講解玄理的時候,曾取來十面鏡子,分八方安置,上下方也各安一面,讓鏡子面面相對,而在中間安放一尊佛像,再燃起一盞燈來照射鏡面,就利用鏡子中重重映照的影響來說明什么叫做“無盡緣起”。尤其有名的是他曾用殿腳的金獅子作譬喻,為武則天說明什么是六相十玄,這一段內容后來集成《金獅子章》,成為華嚴宗名著。

  除了講學以外,法藏也是名重一時的譯經大德,他生在漢地,又與西域有極大淵源,在語言關上幾乎不存在什么障礙。從高宗調露元年到中宗景龍四年,前后三十多年時間中,法藏都積極參與譯經活動,特別是對他專一生之力的《華嚴經》,用心尤勤。華嚴漢譯始于東晉,共六十卷,又稱《六十華嚴》,法藏通過對勘梵文文本,知道晉譯有闋。唐高宗儀鳳四年,法藏聽聞中印度的日照三藏攜來許多梵本經論,其中有相當于《六十華嚴》的梵本,遂請其補譯缺失。武則天證圣元年(695),法藏襄助實叉難陀,根據于闐梵本譯出《八十卷華嚴》,這是華嚴諸種譯本中卷數最多的一部,但法藏仍不滿意,又與晉、唐兩譯對照,漸次補缺,直到圣歷一年(699),新譯《華嚴經》告成,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深得武后賞識。在《華嚴經》之外,法藏所協(xié)助譯出的經書還有《密嚴》、《金光明最勝王》、《大寶積》等經。

  在譯經活動中,法藏擔任的角色多是“筆受”與“證義”,證義一職對佛教教義的理解、闡釋、把握等要求極高,可見法藏以義理見長于諸僧。

  法藏與唐皇室的往來極為密切,因此在其一生之中,有過不少為國家設壇祈雨、祈雪、建立法會的記載。其中以武則天的相關記載尤盛,神功元年(697),武則天因契丹犯邊,特詔法藏依經咒法配合征伐,法藏遂建立十一面觀音道場,按《神咒經》行道,事畢則受優(yōu)詔慰勞。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也是法藏佛教事業(yè)推行極為順利的助力之一,可以說,法藏是唐高宗至睿宗時,佛教教團與政府王室的橋梁。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法藏正開始闡釋唐譯《華嚴經》,剛剛講到第一品《世主妙嚴品》第六行,但他已經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于是決定越次闡釋第二十七品《十定品》。在講完第“九定”后,于十一月十四日,在大薦福寺去世,圓寂前十二天,他剛剛度過自己七十歲的壽誕,僧臘四十有三。

  十一月二十四日,沙門法藏葬于神禾原華嚴寺南,敕謚賢首。

 

學術思想

 

  法藏的學術體系極為龐雜博大,條目繁多,如十玄門、十重觀、華嚴三昧觀等等,于此僅舉三項較為基本的理論。

  一、判教
  
  判教即指對歷史上佛教經論批判式的整理,為中國佛教宗派最重視的事情之一。法藏的判教為華嚴宗判教論的核心,即“五教十宗”。五教是對經論所做的判定,十宗是對教義內容的分類。

  (一)小乘教:指《阿含經》及小乘阿毗達摩論而言,以法藏的觀點,此種教法層次最低,難以與大乘義理比肩。
 ?。ǘ┐蟪耸冀蹋悍窒嗍冀?、空始教二種,前者指《解深密經》及法相宗各種論典,后者指《般若經》及《中論》等空宗典籍。法藏認為此類義理高于小乘教而稍遜其他大乘法門。
 ?。ㄈ┐蟪私K教:《楞伽經》、《勝鬘夫人經》、《起信論》等,屬如來藏緣起論。
 ?。ㄋ模╊D教:與前面循序而進的漸教不同,指頓悟法門而言,《維摩詰經》、《思益經》等屬此。
  (五)圓教:華嚴教法,圓融無礙。

  十宗:將五教內容再加細分,成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xiàn)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十種。這十宗中,前六種是小乘教,后四種是大乘教。

  作為華嚴教義學中判教的補充,法藏還提出了通攝佛教大小乘,屬另一類型的佛教四宗義,表列如下(資料來源:《法藏評傳》):

宗  名

經  論

創(chuàng) 立 者

特  點

隨相法執(zhí)宗

《阿含》諸經,《婆沙》諸論

小乘諸師

隨事執(zhí)相

真空無相宗

《般若》諸經,《中》、《百》諸論

龍樹、提婆

會事顯理

唯識法相宗

《解深密》諸經,《瑜伽》諸論

無著、世親

依理起事差別

如來藏緣起宗

《楞伽》諸經,《大乘起信》諸論

馬鳴、堅慧

理事融通無礙

  這種判教方法不僅在當時,而且對現(xiàn)代佛教的判教觀念同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法界緣起論

  華嚴宗的法界無盡緣起理論是佛教緣起說理論的極致,它把宇宙分為四個層次:

名  稱 闡  釋
事法界 宇宙間的現(xiàn)象世界。
理法界 現(xiàn)象世界所依據的本體界,指真如法性。
理事無礙法界 真如法性與現(xiàn)象之交融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 即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指現(xiàn)象與現(xiàn)象間相互融攝而不相妨礙,一切攝一,一攝一切。宇宙是一重重無盡,相互緣起的連鎖系統(tǒng),不可分割的全體。

  法藏曾用大量的,精致的語句來描述這一理論。華嚴宗二祖智儼曾有“十玄門”的學說用以闡述這一理論,而法藏更將其說法加以改革,而成為“新十玄門”,法藏以金獅子為譬喻,向武則天解說的正是此說。

 ?。ㄒ唬┩瑫r具足相應門:即對事事無礙法界,完全的、相互依存的、無時空差異的宇宙之總說,其余九門是分述。
 ?。ǘ┮欢嘞嗳莶煌T:說明個體與全體的關系。一即宇宙的一真法界,多即現(xiàn)象界中不同的事物。一與多有差別,但互相融攝,如一只金獅子中,黃金與獅子的形象之間相互容受。
 ?。ㄈ┲T法相即自在門:現(xiàn)象與現(xiàn)象之間可以相互融攝,如金獅子的眼睛、耳朵、鼻子,其本質并無分別。而眼睛、鼻子、耳朵的外形則有差別相。
 ?。ㄋ模┮蛲恿_網境界門:現(xiàn)象與現(xiàn)象之間有層層無盡的含攝。因陀羅網是印度神話中,在天帝宮殿里張開的一張網,上面有無數寶珠,每一顆寶珠都能映現(xiàn)出其他寶珠,及其他寶珠中映射的珠影。在事事無礙法界中,紛然萬法如因陀羅網一般重重含攝。
 ?。ㄎ澹┪⒓毾嗳莅擦㈤T:極短暫的時間,極微小的物質,可以容納極大的事物。在一毛孔之中,即有無量佛國。
  (六)秘密隱顯俱成門:宇宙間的現(xiàn)象有顯有隱,但顯與隱的都是存在的現(xiàn)象,如金獅子在本質上是黃金,在顯現(xiàn)上是獅子,事實上金子與獅子同時俱成,都是存在的。
  (七)諸藏純雜具德門:自理而看事,一切現(xiàn)象都是純一的。自事而看事,一切現(xiàn)象又是雜多的。理與事的差別由角度不同引起,并不是有本質差異,二者不相妨礙,純與雜同時存在。
  (八)十世隔法異成門:不同時間可以相互融攝。一念之間,可以含攝過去、現(xiàn)在、未來等不同階段時間。
 ?。ň牛┪ㄐ幕剞D善成門:心是為善為惡,成圣成佛的關鍵。
 ?。ㄊ┩惺嘛@法生解門:事事無礙的道理,在一切事上就能顯示出來,因此,事就是理,不須事外求理。

  三、六相圓融說

  六相圓融是淵源自地論學派,為法藏詳盡闡釋的學說,其理論依據源出《華嚴經?十地品》與《十地經論》。六相是現(xiàn)象界的六個范疇,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如一金獅子,金獅子是總相;眼耳鼻等是別相;眼耳鼻均為金子做成,是同相;眼耳鼻外形不同,是異相;因緣和合形成獅子,是成相;因緣不和合,則不成獅子,是壞相。
  
  六個范疇可以分成兩組,一組是總、同、成,一組是別、異、壞。這兩組概念看似相互沖突,實則相即相入,圓融無礙,是一個緣起的連鎖,每一相都具足六相。

對應關系 具體釋義 比  喻 總  結
總相——別相 別相指整體之部分存在,構成整體而具差別的條件要素。無別相,則總相無以成立。別相則依總相為存在。標明法界緣起的道理。 1、如金獅子為總相,則獅子之眼耳鼻為別相。

2、如屋舍為總相,則椽為別相。

總即一舍,別即諸緣,同即互不相違,異即諸緣各別,成即諸緣辦果,壞即各住自法。

頌曰: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別相;多類自同成于總,各體別異現(xiàn)于同;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

同相——異相 同相指構成事物整體過程中的共同要素、作用等。異相指事緣差異性存在。

此范疇強調共同構成某事物力量及作用的共同性及差異性。標明緣起相映的道理。

1、如金獅子之眼耳鼻均為金,是同相,其外形不同,是異相。

2、椽、瓦對房舍而言是別相,椽、瓦本身是對方的異相。

成相——壞相 成相即構成事物存在的作用力量。壞相指事物諸要素“各住自法”的相對穩(wěn)定性。標明緣起離邊的道理。 1、金成獅子則是成相,金子不形成獅子是壞相。

2、椽、瓦諸緣共同作用成舍,是成相。椽等各住自法,本不作舍,即是壞相。

  六相圓融是對十玄門的又一重解說,同樣構成華嚴法界緣起論的內容。

 

學術著作及歷史地位

 

  法藏的學術著作多數難考其具體年代,且有部分佚失,但重要著作均得以流傳。其中《華嚴探玄記》是彰顯法藏華嚴教義學理論建構成熟之作,另有諸多注疏,史稱“賢首十疏”,包含有《梵網經疏》、《心經略疏》等。法藏著述中,《華嚴指歸》、《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金獅子章》并稱“賢首三要”。

  其一生主要撰述有:《華嚴發(fā)菩提心章》、《華嚴關脈義記》、《華嚴金獅子章》、《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華嚴經文義綱目》、《華嚴經義海百門》、《華嚴經旨歸》(《華嚴指歸》)、《華嚴三昧章》、《華嚴玄義章》、《華嚴經傳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乘起信論義記》、《法界無差別論疏》、《入楞伽心玄義》、《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新華嚴經略疏》(《新華嚴經料簡》)、《華嚴三寶禮》、《華嚴贊禮》、《華嚴翻梵語》、《華嚴梵語及音義》等。

  法藏專宗華嚴,是唐代建構華嚴教義學的龍象高僧,也是中國佛教玄學體系的最后構建者,其理論學說與智顗的天臺哲學,可稱是中國佛教理論之雙璧。此外,宋明理學盡管整體批判佛教,但實際上通過禪學,特別是華嚴禪,間接受到了華嚴派的較大影響。華嚴義學中的理事圓融論成為佛教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相互融合的重要理論,宋代程朱理學甚至直接使用理事、理氣等作為哲學思考范疇。

  法藏思想對日本佛教、韓國佛教的華嚴宗影響均較深遠,乃至日本華嚴學權威學者鐮田茂雄曾說,東亞三國推展華嚴教學的比較研究中,首先是必須要將法藏的《華嚴五教章》視為開宗之書,并有必要詳細調查比較中國宋代、日本凝然、高麗均如及以后的相關注釋著作。以法藏華嚴教義學為理論基石的華嚴宗,迄今仍然活躍在日本、韓國等地區(qū),可以說,法藏的思想對當時及后世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著作選讀

  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遂有獅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又復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有,名為色空。
  獅子情有,名為遍計。獅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壞,故號圓成。
  謂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故名無相。
  謂正見獅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獅子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

——《華嚴金獅子章》

  金與獅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若獅子眼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獅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金與獅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獅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獅子盡。一一遍獅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若看獅子,唯獅子無金,即獅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獅子,即金顯獅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xiàn),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獅子眼耳支節(jié),一一毛處,各有金獅子;一一毛處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又復一一毛,帶此無邊獅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尤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說此獅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障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耶,令生正解,名托事顯法生解門。
  獅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xiàn)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金與獅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理說事,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轉善成門。

——《華嚴金獅子章》

  初中問曰:云何名為發(fā)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論有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眾生故。依此三心各曲開十門。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一者廣大心,謂誓愿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謂誓愿觀真如要盡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四者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舍離故;五者無間心,謂觀此真如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xù)故;七者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八者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九者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不二,還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圓明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xiàn)無障無礙故。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廣大心,謂于遍法界一切行門誓當修習學故;二者修行心,謂于此無邊行海對緣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謂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為難故;五者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六者無疲倦心,謂于一一難行多時勇悍無疲倦故;七者常心,謂于一一行各盡未來際,念念相續(xù)恒不斷故;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十者不顛倒心,謂凡所修行皆離二乘俱絕三輪故。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廣大心,謂于一切眾生皆立誓愿,將度脫故;二者最勝心,謂度彼要當得佛果故;三者巧方便心,謂求度眾生巧方便法要當成熟故;四者忍苦心,謂堪忍代彼一切眾生受大苦故;五者無厭足心,謂于一一難化眾生化以無量方便無厭足故;六者無疲倦心,謂化難化眾生設于無量劫荷負眾生苦不以為勞故;七者常心,謂于一一眾生盡未來際念念無間不休息故;八者不求恩報心,謂于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希望毛端恩報故;九者歡喜心,謂令眾生得安樂時,通令得轉輪王樂釋梵天王乃至二乘及大涅槃等樂故;十者不顛倒心,謂不見能化及所化故。

——《華嚴發(fā)菩提心章》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薄?br>   二別顯中有三對六不。然有三釋:一就位釋,二就法釋,三就觀行釋。初就位釋者,一不生不滅,在道前凡位,謂諸凡夫死此生彼,流轉長劫,是生滅位。真空離此,故云不生不滅也。二不垢不凈者,在道中菩薩等位,謂諸菩薩障染未盡凈行已修,名垢凈位,真空離此,故名不垢不凈。三不增不減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盡,而今盡是減也,修生萬德昔未圓,而今圓是增也。真空離此,故云不增不減。又佛性論中,立三種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無異,亦就位分異。又法界無差別論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凈位,后名純凈位,皆同此也。二就法釋者,謂此真空雖即色等,然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又隨流不染,出障非凈,又障盡非減,德滿不增。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翻此以顯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觀行釋者,謂于三性立三無性觀,一于遍計所執(zhí)性作無相觀,謂彼即空無可生滅;二于依他起性作無生觀,謂依他染凈從緣無性;三于圓成實性作無性觀,謂前二不有而非減,觀智照現(xiàn)而不增。又在纏出障性無增減,又妄法無生滅,緣起非染凈,真空無增減,以此三無性顯彼真空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