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人類都給外星人聽過什么音樂?
2024-11-15

如果1965年12月16日外星人來到地球附近,沒準(zhǔn)有辦法聽見人類在宇宙中演奏的第一首曲子——“Jingle Bells”。雖然當(dāng)時地球上還沒正式過上圣誕節(jié)。

這首曲子是由兩位美國宇航員托馬斯·斯塔福德(Tom Stafford)和瓦爾特·施艾拉(Wally Schirra)演奏的。當(dāng)時,他們正駕駛著“雙子星6號”,在軌道上與“雙子星7號”順利實現(xiàn)對接。對接成功后,他們掏出自己帶上飛船的口琴和鈴鐺出來,演奏了這首圣誕曲目。[1]

不過,這還不是專門給外星人準(zhǔn)備的音樂。

人類真的為外星人準(zhǔn)備了音樂嗎?

是的,早在幾十年以前,人類真的這么做了。

在上世紀(jì)70年代,在美蘇冷戰(zhàn)和爭霸的背景下,兩國展開了激烈的太空競賽,這個時期也成為人類進(jìn)行地外探索的重要時期,先后有美國的阿波羅計劃、蘇聯(lián)的月球探索計劃等等。其中也包括1977年的旅行者計劃,這是美國宇航局發(fā)起的一項探索外太陽系的行星的計劃,這項計劃中發(fā)射了兩艘名為“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1號”的飛船(Voyager 1 & 2),在隨后幾十年中為我們提供了關(guān)于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很多信息。

而就在這個計劃中,美國宇航局準(zhǔn)備了一款銅質(zhì)鍍金激光唱片(Golden Record) ,正式名字是《地球之音》(The Sounds of Earth)。唱片由卡爾·薩根(Carl Sagan)及其團(tuán)隊精心設(shè)計,收錄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種文化及生命的聲音及圖像,希望它們在未來能夠被其他星際文明發(fā)現(xiàn),從而建立與地外生命的聯(lián)系。

“我們DNA里的氮元素,牙齒里的鈣元素,血液里的鐵元素,還有我們吃掉東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經(jīng)大爆炸時千萬星辰散落后組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星辰?!?/p>

卡爾·薩根這樣說。

這款唱片制成了2張,分別于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隨著“旅行者2號”和“旅行者1號”兩艘宇宙飛船一起被帶往外太空。

“我們把這個訊息投放到宇宙...在銀河系的二千億顆星里,一些…希望有很多…有住人的行星或者太空旅行者的文明。要是其中一個文明捕獲旅行者探測器并明白唱片里收錄的內(nèi)容,那么這就是我們的訊息:我們嘗試在我們的時光里活著,或許有天會在你們的時光里活著。我們期望總有一天,解決了我們正面對的難題后,可以聯(lián)合一起成為一個銀河系文明。這張唱片代表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決心與我們的善意在這個浩翰的宇宙?!保绹ㄌ乜偨y(tǒng)于1977年6月16日置于旅行者探測器上的訊息節(jié)錄)

這是一張屬于全地球人的唱片,適合以每分鐘16?轉(zhuǎn)的速度播放。外星人可以通過其中收錄的90分鐘聲音來了解地球。其中有各個國家的音樂,共27首。[2][3]

德國 - 巴赫“F大調(diào)第二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4分40秒)

爪哇 - “花的種類”(4分43秒)

塞內(nèi)加爾 - 敲擊樂(2分08秒)

剛果民主共和國 - 俾格米女子創(chuàng)始曲(56秒)

澳大利亞 - 澳洲原住民歌曲“星晨”及“邪惡鳥”(1分26秒)

墨西哥 - “El Cascabel”(3分14秒)

美國 - “Johnny B. Goode”(2分38秒)

新幾內(nèi)亞 - 男士家歌(1分20秒)

日本 - 尺八“鶴の巣篭もり”(4分51秒)

德國/比利時 - 巴赫“Gavotte en rondeaux”(2分55秒)

奧地利/德國 - 莫扎特“Die Zauberfl?te”(2分55秒)

格魯吉亞 - 合唱團(tuán)“Tchakrulo”(2分18秒)

秘魯 - 排笛和鼓(52秒)

美國 - 憂郁藍(lán)調(diào)(3分5秒)

阿塞拜疆 - “Ugam”(2分30秒)

俄羅斯/法國/美國 -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古代舞(4分35秒)

德國/加拿大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C調(diào)前奏曲及賦格第一號”(4分48秒)

德國/英格蘭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7分20秒)

保加利亞 - “Излел е Делю хайдутин”(4分59秒)

美國 - 納瓦霍印第安人,夜曲(57秒)

英格蘭 - 安東尼·霍伯恩“仙女圍繞”(1分17秒)

所羅門群島 - 排笛(1分12秒)

秘魯 - 結(jié)婚曲(38秒)

中國 - 古琴“流水”(7分37秒)

印度 - 百拉米拉加“Jaat Kahan Ho”(3分30秒)

美國 - “黑暗是夜晚,寒冷是平地”(3分15秒)

德國/匈牙利 - 貝多芬“降B大調(diào)第13弦樂四重奏”(6分37秒)

這些曲目可不是瞎選的。它們從西方古典音樂到東方傳統(tǒng)樂曲到各地民間音樂均有涵蓋,力求在這有限的空間中,體現(xiàn)地球上盡可能多的文化多樣性。這些音樂也許是對于地球上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曲目。

比如德國-巴赫“F大調(diào)第二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音樂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基石,代表了德國以及整個歐洲巴洛克音樂的成就。在德國,巴赫被視為民族文化和音樂傳統(tǒng)的重要象征,《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是巴赫的重要作品之一。選擇這首樂曲代表德國,不僅展現(xiàn)了巴洛克音樂的輝煌,同時也展示了西方古典音樂的精華,體現(xiàn)了高水平的音樂藝術(shù)和歷史傳統(tǒng)。

澳洲原住民歌曲“星晨”及“邪惡鳥”,則體現(xiàn)了原住民與自然界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缎浅俊罚∕orning Star)和《邪惡鳥》(Devil Bird)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樂曲,使用澳大利亞原住民傳統(tǒng)樂器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演奏,能夠展現(xiàn)當(dāng)?shù)鬲毺氐耐林幕?/p>

而中國歌曲《流水》,由古琴演奏。古琴是一種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弦樂器,被視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古代,古琴更是文人墨客們自修和修身養(yǎng)性的工具,象征著文人雅士追求的高尚情懷和深邃見解,所以古琴樂曲往往包含哲學(xué)思辨和自然主義的理念,是中國音樂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古琴音樂的創(chuàng)建和傳承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它代表了中國音樂中的優(yōu)雅和深沉,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古典美。

在唱片中,除了音樂,余下還有以模擬信號收錄的115幅圖像,還有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包括風(fēng)聲、雷聲、鳥鳴、鯨魚的聲音等;以及人類社會的聲音,如心跳、笑聲、嬰兒的哭聲和多達(dá)55種語言的問候,其中包含4種中文的方言,閩南語、粵語、吳語、普通話。[3] 有趣的是,這其中還有一段摩斯密碼,寫入了一句令人鼓舞的話:ad astra per aspera。拉丁語的意思為“通往星空之路困難叢生”。

那么,現(xiàn)在這個唱片到了宇宙的哪里了呢?

裝載著金色唱片的旅行者探測器,現(xiàn)在已經(jīng)永遠(yuǎn)離開了太陽系。1990年,飛船在即將離開冥王星軌道時,收到了美國宇航局的指令,命令它轉(zhuǎn)動相機,對準(zhǔn)地球,在廣闊的太空中,拍下了最后一張地球的照片。地球的大小已經(jīng)像一個像素點一般。

和把音樂送上太空同樣浪漫的事是什么?

把音樂送上太空是一件頗為浪漫的事。同樣浪漫的事也許是——把宇宙的聲音變成音樂,送給地球。

1992年,NASA發(fā)布了5卷音樂集合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行星交響曲),專輯中的聲音是由旅行者探測器1號和2號在太陽系中收集的電磁波轉(zhuǎn)制而成的。[4]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xiàn)4

“旅行者號”錄制專輯的信號來源:

1. 受到太陽風(fēng)影響的行星磁球?qū)?,釋放帶電荷的離子微粒在可聽頻率內(nèi)(20 - 20000Hz)的振動;

2. 行星磁球?qū)颖旧恚?/p>

3. 行星與其大氣層內(nèi)表面之間的被困無線電波的振動;

4. 宇宙空間的電磁場噪聲;

5. 行星和其衛(wèi)星以及太陽風(fēng)之間的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

“旅行者號”已經(jīng)永遠(yuǎn)地離開了太陽系,令人無限遐想的是,它向宇宙帶去了人類的聲音,也為我們留下了星際間美妙的呢喃。

【參考資料】

[1] https://taskandpurpose.com/culture/jingle-bells-thomas-stafford-wally-schirra/

[2] 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88290779

[3] https://goldenrecord.org/

[4] 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88290779

作者:烏穹科普作者

審核:單文杰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shù)研究院 研究員

視頻由科普中國-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出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