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河”你說理3:河南省黃河故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2025-01-17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來,一代代炎黃子孫在黃河兩岸繁衍生息,孕育了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河,同時也是一條桀驁難馴的、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憂患之河。黃河歷來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尤其是中下游地區(qū),可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26次。黃河改道后遺留下來的故有河道被統(tǒng)稱為黃河故道,由于1128年至1855年間黃河改道時間長、影響大,因此,狹義的黃河故道特指這一時段遺留下來的故有河道。這段河道起于河南省蘭考縣北部的銅瓦廂,終于江蘇省濱??h東北的大淤尖村套子口,全長728.3公里。本文所討論的是廣義的河南黃河故道。黃河故道既是黃河歷史的見證,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秉S河故道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治理黃河水患的經(jīng)驗與智慧,同時也是中國政治史、文化史的縮影,理應予以充分關注。河南省是黃河決溢、改道極為頻繁的省份,黃河故道所經(jīng)地市包括開封、商丘、安陽、鶴壁、新鄉(xiāng)等諸多地市。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河南地處中原,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區(qū)域,承載中華文化主根主脈,黃河故道區(qū)域的大量珍貴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河南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大力傳承與弘揚。

一、河南省黃河故道的歷史變遷

歷史上,黃河河道的變遷極為頻繁,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最早記載黃河的地理著作之一《禹貢》中有關于禹河(即戰(zhàn)國及其以前的古黃河)的記載,稱其“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這里的“大伾”,就是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城東南的大伾山。

公元前602年,黃河在河南鶴壁市??h西南堤濠村附近宿胥口(今天的淇河與衛(wèi)河的交匯處)改道,這是史載的第一次河徙,《戰(zhàn)國策·燕策二》中有“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的記載。此后,主流由北流改向偏東北流,經(jīng)今濮陽、大名、冠縣、臨清、平原、滄州等地于黃驊入海。公元前132年,黃河在瓠子(今濮陽西南)決口,泛濫入淮、泗,淹及16郡,橫流了23年才堵復。公元11年,黃河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決口,經(jīng)濮陽、聊城、惠民等地,于利津入海。北宋1048年,黃河北決濮陽商胡,改道北流,奪永濟渠至天津東入海,時稱北流,這是黃河的第三次大改道。1128年冬,金兵南下,11月東京(今開封)留守杜充為抵御金兵,決開黃河南堤,黃河從此南泛入淮,決口處大致在衛(wèi)州(今汲縣和滑縣東之間)①。1494年,黃河從蘭考以下,經(jīng)商丘、碭山、徐州,下接泗、淮入海,奠定了明清黃河的格局。1855年,黃河在開封市蘭考縣銅瓦廂決口,向東北直下東明、梁山、濟南,奪大清河河道入海,史稱大清河泛道,奠定了現(xiàn)行河道的格局②。

在黃河河道的變遷中,河南境內有歷史記載的黃河故道所過之地就有武陟、新鄉(xiāng)、衛(wèi)輝、沁陽、修武、獲嘉、汲縣、淇縣、鶴壁、湯陰、滑縣、內黃、延津、濮陽、原陽、蘭考、開封、尉氏、通許、扶溝、太康、西華、商水、項城、民權、寧陵、梁園、虞城等二十余處,涉及鄭州市、焦作市、新鄉(xiāng)市、鶴壁市、安陽市、濮陽市、開封市、商丘市、周口市等諸多地市。其中年代較早的黃河故道是由武陟至河北館陶境內的黃河故道,中間經(jīng)河南獲嘉、新鄉(xiāng)以東,原陽、延津、滑縣舊城以西,再北經(jīng)??h大伾山東側,由其北而東,經(jīng)濮陽西、內黃東、清風、南樂西、河北大名縣東、山東冠縣西、北入館陶縣境,至館陶南折向東北、經(jīng)冠縣北入臨清市境,長270余公里③。故道兩岸有殘堤。明清黃河故道經(jīng)開封市蘭考(省直管縣),流經(jīng)民權、商丘、虞城入安徽碭山,在河南境內面積626平方公里,長156公里,流域平均寬度為9公里④。其中河南省境的明清黃河故道大堤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黃河故道大堤。

二、河南黃河故道文化遺產(chǎn)分布

河南黃河故道所經(jīng)之處,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chǎn),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兩大類,其中物質文化遺產(chǎn)包括本體遺產(chǎn)、附屬建筑、古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包括關于黃河故道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歌民謠;各類相關表演藝術;相關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相關的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與上述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等。其中文化遺產(chǎn)較多的地市有安陽、鶴壁、商丘、周口等。

(一)安陽

殷商時期古黃河流經(jīng)河南、河北,過安陽境內的滑縣、內黃,至天津一帶注入渤海?;h的黃河故道面積最廣,從滑縣西南方向向北穿越而過,涉及22個鄉(xiāng)鎮(zhèn),面積1760平方公里,縣域內共有23條黃河支流河道,黃河流域面積占97%?;h留固鎮(zhèn)程新莊出土有大量動物骨骼化石,是黃河下游黃河堆積中首次發(fā)現(xiàn)的時代較早的動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的遺產(chǎn),對于了解晚更新世早期人類活動和對于黃河形成時古環(huán)境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滑臺十二景中,“帝廟著靈”“天臺表勝”“白馬靈津”等多與黃河有關。內黃的命名就與黃河密切相關。漢代,人們把黃河以北稱內,黃河以南稱外,又因魏郡在黃河之北,內黃縣隸屬魏郡,所以命名為內黃。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黃以黃澤名。魏以河南為外,河北為內,故陳留有外黃,此名內黃。”三楊莊漢代遺址位于內黃縣梁莊鎮(zhèn)三楊莊南部,是一處西漢晚期規(guī)模宏大的漢代村落遺址,挖掘出14處漢代庭院及道路、湖塘、農(nóng)田等遺跡,出土了大量漢代遺物,首次再現(xiàn)了漢代農(nóng)業(yè)鄉(xiāng)里的真實景象,為研究漢代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也為黃河河道變遷等黃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2005年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2006年5月被評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與黃河文化有關的文化遺產(chǎn)很多,世界文化遺產(chǎn)2處,即安陽殷墟、大運河文化(滑縣段)。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1處。其中殷墟遺址是最重要的文物古跡。殷墟遺址距黃河故道僅約60公里,作為中國早期文明的誕生地之一,舉世聞名的都邑、甲骨文、青銅器、社會制度等輝煌成就已成為黃河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殷商文化上承仰韶、龍山、二里頭文化,下啟周、秦、漢、唐、宋等重要歷史時期,對黃河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二)鶴壁

鶴壁市浚縣與黃河關系至為密切。黃河于周定王五年(前602)自??h境內宿胥口改道東北流,至金明昌五年(1194)于陽武(今原陽縣)改道南移,在??h境內流經(jīng)近1800年,形成故道也已經(jīng)有820多年。金天會九年(1131),黃河從浚縣境內決堤北流,形成新河道;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在臨河決口,水淹臨河城。

浚縣是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融匯之地。衛(wèi)河(永濟渠)浚縣段、黎陽倉遺址兩項遺產(chǎn)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伾山是古黃河的重要坐標,因《尚書·禹貢》所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于大伾”,被譽為“禹貢名山”,大伾山著名的摩崖大佛據(jù)說就是為鎮(zhèn)黃河而建:東晉大興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后趙主石勒聽從西域僧人佛圖澄所說,在大伾山東麓鑿大石佛一座,高22.29米,以鎮(zhèn)黃河,被專家譽為“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陽關,即黎陽津,是古黃河重要渡口。金明昌五年(1194)黃河南徙后廢棄???h境內還有許多故城遺址,其中黎陽故城、臨河故城、向固故城等故城遺址是古黃河岸邊重要的城鎮(zhèn)歷史遺產(chǎn)。隋開皇三年(583),朝廷在大伾山北麓置黎陽倉,便利黃河漕運,更是大運河漕運儲糧重地。此外,黃河故道還出土了一批瓷器,位置在黎陽鎮(zhèn)東楊玘屯村東南約4500米,東距滑縣棗村鄉(xiāng)閻莊自然村約400米的金堤河(黃河故道斷流后形成的河道)河道內。它的東邊是黃河故道東大堤,相距約350米;西北是黃河故道西大堤,距離約6000米,出土有94件瓷器,以白釉瓷居多。

浚縣文化底蘊豐厚,境內名勝古跡300多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h是全省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省級以上傳統(tǒng)村落較多,現(xiàn)有衛(wèi)溪街道辦事處西街村和白寺鄉(xiāng)白寺村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2個,有伾山街道辦事處西楊玘屯村等省級傳統(tǒng)村落9個,在全省傳統(tǒng)村落總數(shù)中均占較大比例。

(三)商丘

商丘位于河南東部,屬于典型的黃淮沖積平原,從北宋末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的700多年間,黃河故道流經(jīng)商丘境內的民權、寧陵、梁園、虞城4個縣區(qū),涉及26個鄉(xiāng)鎮(zhèn),在商丘境內總長136公里,總面積約1520平方公里。目前,商丘境內保存完好的黃河大堤長134公里、高10~13米,底寬百米,子河長136公里,河道和堤防保存較為完整,是商丘最大最宏偉的歷史景觀,記錄了商丘700多年的黃河變遷,為現(xiàn)代治黃留下了寶貴經(jīng)驗,是研究黃河變遷和古代治理黃河的活標本,是黃河文化的重要遺跡。

商丘黃河故道被國內外旅游界專家贊嘆為“古老的水上長城”“遲到的發(fā)現(xiàn)”。此外,商丘黃河故道還具有優(yōu)越的環(huán)境資源優(yōu)勢,在黃河故道和背河洼地有200平方公里的濕地資源、172公里長的千年古黃河防洪堤、長136公里18萬畝的防護林帶。

商丘有近300處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

1986年,商丘被批準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其明代歸德府城墻和永城芒碭山西漢梁王陵墓群,均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丘古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府城,其內城由青磚砌筑而成,呈方形;外城由黃土筑成,呈圓形,中間為寬闊的護城湖。從高空俯視,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全國罕見。古城內外還有全國時代最早的天文臺遺址——閼伯臺。永城芒碭山王陵墓群,規(guī)模宏大,分布集中。僖山墓出土了金縷玉衣和大批玉器,漢墓壁畫被專家稱為“敦煌前的敦煌”,列入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1994年‘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芒碭山主峰上有一處被14座西漢梁王墓所環(huán)繞的漢代大型祭祀建筑基址,被評為200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商丘歷史名人及名勝古跡也很多,是孔子的祖籍、莊子的故里,孔子還鄉(xiāng)祠、莊周陵園等名勝古跡令人流連忘返。此外,還有清代全國四大寺院之一的白云寺。另外有利民古城、商均墓、倉頡墓、蒙墻寺遺址、葵丘會盟臺等歷史文化遺跡。

(四)周口

周口的黃河故道主要是在宋代以后形成的,南宋、元代、明代、民國時期,黃河曾因決口流經(jīng)周口的淮陽、鄢陵、扶溝、太康、西華、商水、項城等地。尤其是1938年,國民黨軍隊為阻止日寇進攻武漢炸開花園口,黃河隨性肆虐,形成了跨越豫皖蘇3省44個縣的黃泛區(qū),周口的西華、鄢陵、扶溝、淮陽、太康等地盡在其中。

周口市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較多。有歷史遺址238個,墓葬264個,石窟、石刻71個,歷史名城1個,古建筑73個,大遺址2個。有周口市關帝廟,淮陽縣太昊陵、龍湖、弦歌臺,鹿邑縣太清宮、老君臺、陳摶公園,西華縣女媧城,項城市袁世凱故居、南頓故城,商水縣葉家大院,沈丘縣至元清真寺、李鳴鐘故居,扶溝縣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大程書院、支亭寺,鄲城中原民俗文化園等16個主要景區(qū)。其中太昊伏羲陵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尋根問祖旅游熱線”的必至景點。

三、關于傳承與弘揚河南黃河故道文化的幾點建議

河南省的黃河故道從形成時間上看跨度很大,從殷商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從所經(jīng)區(qū)域而言,涉及河南省一半地市,面積甚廣。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片遼闊的土地見證了黃河自遠古到現(xiàn)代的變遷,也見證了中華民族與黃災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黃河在這里遺留下一連串不可磨滅的印跡,在這里誕生的黃河故道文化天然與黃河文化有著割不斷的聯(lián)系,有著不容忽視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為了更好地弘揚黃河文化,也為了黃河故道所經(jīng)地市更有能力擔負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任,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將黃河故道所經(jīng)地市納入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重點規(guī)劃范圍。黃河故道所經(jīng)地市與黃河的關系,和沿黃各地市與黃河的關系極為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它們與黃河的近距離接觸已成為歷史。而黃河留給這些地市的豐厚的饋贈與無情的損害都沉淀成永不磨滅的記憶,濃縮在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或依舊湮沒無聞的文化遺產(chǎn)中,成為博大厚重的黃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黃河故道所經(jīng)地市因此也肩負著弘揚黃河故道文化的重大歷史使命。而且,黃河故道所經(jīng)地市與沿黃各地市面臨著同樣的生態(tài)保護的困境與如何高質量發(fā)展的問題。目前,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已經(jīng)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也為這些地市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不少地市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希望融入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意向,并開始對如何弘揚黃河故道文化進行了思考。因此,希望能將已經(jīng)不屬于沿黃地市的其他黃河故道所經(jīng)地市,也一并納入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范圍。

(二)對河南黃河故道區(qū)域文化遺產(chǎn)進行核查與保護。由于目前河南黃河故道文化遺產(chǎn)分散,建議對河南黃河故道文化區(qū)域文化遺產(chǎn)進行全面核查登記,建立專門的數(shù)據(jù)庫,以便摸清家底。建議省市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對黃河故道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黃河故道舊堤作為黃河故道的標志性建筑亟待修復保護,比如武陟至館陶一線的黃河故道或斷或續(xù),有的遭到破壞,有的被風沙掩埋。滑縣與黃河故道文化有關的雙龍?zhí)?、宣房宮、瓠子堤、黎陽津、白馬津等文化遺產(chǎn)有的因缺乏保護而蕩然無存,現(xiàn)存的也存在不少安全隱患,且文物保護級別太低。這些現(xiàn)象在各地黃河故道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大量存在,希望能提高保護級別,調撥充足的維修保護款項予以保護。

(三)組織力量研究并傳播河南黃河故道文化。河南黃河故道是黃河歷史的見證者,黃河故道文化是河南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離不開對黃河故道文化的深入認識。因此,建議組織專門的科研力量進行整體深入的探討。首先,考察河南黃河故道的變遷史,雖然已經(jīng)有《黃河變遷史》《黃河故道考辨》等專著問世,但是仍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結合考古工作,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其次,對河南黃河故道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厘清河南黃河故道文化與河南黃河文化、黃河文化及全國黃河故道文化的關系,總結黃河故道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價值,確定黃河故道文化在黃河文化及中國古代文明中所占的位置。再次,通過舉辦“河南黃河故道高層論壇”、出版“河南黃河故道文化叢書”、拍攝河南黃河故道宣傳片、制作河南黃河故道短視頻等多種途徑,深度宣傳弘揚河南黃河故道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提高河南黃河故道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使黃河故道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在新時代發(fā)揚光大。

(四)研究黃河故道文化內涵,提煉黃河故道文化精神。黃河故道文化與黃河文化一樣,既有精華,又有糟粕,不能簡單地全盤接受。應該先組織科研力量,深入研究黃河故道文化的豐富內涵,區(qū)分哪些是已經(jīng)被時代淘汰的、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代人文精神的因素,哪些是具有時空穿透力的,至今還有著強大生命力的因素,然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提煉出符合社會主義新時代特點的黃河故道文化精神,并將黃河故道文化精神通過各種途徑傳播開來。有條件的地市,也可以將黃河故道文化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建設中,以此涵養(yǎng)獨特的城市文化氣質,提升城市形象。

參考文獻:

①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志總編輯《黃河志卷二·黃河流域綜述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17~20頁。

②魯樞元、陳先德主編《黃河文化叢書·黃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76~77頁。

③徐福齡、楊國順:《考察武陟至館陶黃河故道的簡況》,《人民黃河》1985年第1期。

④王文楷、毛繼周、陳代光等編《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302頁。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