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這種無意識的心理,正在悄悄摧毀你的婚姻,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
2024-12-09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試問一下已經(jīng)結了婚的讀者:“你有多久沒有和對象單獨約會了?”

很多人都會發(fā)現(xiàn),結了婚兩三年以后,夫妻之間就已經(jīng)不再像談戀愛時期那樣如膠似漆,生活逐漸變得平淡,每天忙于家務和帶娃等日?,嵤?,似乎結婚已經(jīng)從愛情變?yōu)榱恕按罨镞^日子”。

有心理學家追蹤了168對夫妻在14年間的婚姻生活適應情況,結果卻發(fā)現(xiàn),38%的夫妻最終選擇了離婚,原因是婚姻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不滿意和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伴侶的落差感和失望感也越來越大,而且,即使是在保持婚姻關系的夫妻中,也有超過一半(60%)的夫妻認為他們的婚姻遠不如剛開始的時候那樣幸福。

還有另一項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結婚的前2年往往會迎來婚姻關系質量的快速下降,然后在未來的幾年中保持相對穩(wěn)定,并在8年后再次迎來明顯的下降趨勢。

圖源:參考文獻[4]

這也很符合我們對很多婚姻關系的直觀感受,結婚以后,雙方都會逐漸覺得對方已經(jīng)不如談戀愛的時候那般完美和用心了,婚姻關系中的這種落差感變得越來越大,在不知不覺中就“殺死”了愛情。

那么,婚姻中的這種落差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有沒有辦法可以避免或減少這種落差感呢?

落差感往往在比較中誕生

在親密關系中,有一個著名的相互依賴理論(InterdependenceTheory),該理論認為婚姻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經(jīng)濟投資,無論是談戀愛還是結婚,我們都會付出某種“成本”,比如時間、精力、情感和金錢等,同時也希望從關系中獲得相應的“收益”,比如關懷、陪伴、安全感等。所以,只有在雙方的付出和回報之間是達到平衡的,才會對關系感到滿意。相反,如果這兩者之間失去了平衡,就會產生落差感。

但是,怎樣的付出回報比才算“失衡”呢?

答案是“比較”,這意味著它是一個相對值,而不是一個絕對值。

因為相互依賴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比較水平(ComparisonLevel),即我們認為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當”得到的結果值,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是自己的“期望”,而幸福的程度就取決于你獲得的結果超過期望的程度。

舉個例子來說,對方以前每天都會噓寒問暖,經(jīng)常送個小禮物,這就會提升自己的比較水平,我們自然就會期望以后也會一直得到這樣的關系和體貼。而在結婚以后,對方的重心更多地放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體貼和關心自然而然就會變少了,那么當下關系的“收益”就可能會低于自己習慣的比較水平,從而產生落差感。

比較水平還會受到情感經(jīng)歷、個人價值觀以及社會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前任很會提供情緒價值、看到周圍人都過得很幸福、父母提出的嚴格要求和標準等等,都可能會提高我們的期望值。所以,即使從現(xiàn)實情況來說,與對方交往的結果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但是仍然低于期望值,我們還是會感到不滿意,從而產生落差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愛情激素”也會催生落差感

落差感的產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生理激素的變化。

實際上,我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任何情感和行為都會受到體內相關激素的影響,例如當我們腎上腺素飆升的時候,就會變得很激動。

愛情,其實也是激素的“產物”,在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多巴胺(Dopamine)和催產素(Oxytocin)。

多巴胺是大腦中負責“獎勵”機制的激素,通常在體驗到新鮮事物、成就感或快樂時分泌,因為有了多巴胺的存在,我們才會在談戀愛的時候感到激情和興奮。

相對來說,催產素可能更不為人所知,但它在親密關系中的角色比多巴胺更加重要。催產素是一種在親密互動中分泌的神經(jīng)激素,它在母嬰連接和情侶之間的情感維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人們親吻、擁抱或與伴侶進行親密接觸時,催產素水平就會增加,從而增強彼此的信任感和依賴感。這種激素的存在會讓我們在關系中感到溫暖和安全,是穩(wěn)定長期關系的生理基礎之一。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兩種激素:多巴胺讓我們“一見鐘情”,而催產素則讓我們想要“長相廝守”。

但是,隨著戀愛或婚姻關系逐漸穩(wěn)定后,這兩種激素的分泌都會隨之下降。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存在一種“習慣化”的機制,即當人們在重復的情境中不斷接觸相同的事物時,大腦對此的新鮮感降低,對該事物的刺激反應也就隨之減弱。

在戀愛或婚姻的初期,對方的任何關心和呵護都會促使我們體內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和催產素,讓我們感到愉悅和滿足,但是過了較長的一段時間以后,相同的關愛行為可能就不再能促使體內分泌出等量的激素,而且現(xiàn)實來說,尤其是結婚了以后,雙方之間的親密互動頻率也會明顯下降,所以,這些“愛情激素”的水平只會越來越低,讓我們從生理層面產生明顯的落差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4個方法減少落差感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情侶或夫妻共處的時間越來越多,由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生活習慣的摩擦等,親密關系的動蕩和混亂也會增加,而落差感往往就產生在這個過程之中,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沒有誰是“完美愛人”,在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親密相處中,勢必會發(fā)現(xiàn)對方的缺點,觀念和習慣之間也會有一定的沖突。

但是當雙方逐漸調整適應了新的相處模式,關系動蕩就會轉入下降的趨勢,直到達到新的平衡,從而成就一段美好而長久的婚姻。

圖源:參考文獻[4]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減少關系動蕩前期的巨大落差感呢?不妨可以試試以下4種心理學方法。

1

合理調整期望值

根據(jù)相互依賴理論,戀愛或婚姻中的落差感與我們心目中的期望值有很大的關系。有期望很正常,但問題就出在很多人的期望值是固定的,而不會隨著關系的深入而動態(tài)變化。由于生活重心的轉移和生理激素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在親密關系的不同階段所得到的實際結果值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期望值仍然保持固定,那么無論期望值是多少,其實際結果值早晚會有低于期望值的一天,從而引起內心的落差感。

所以,建議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有落差感時,應該坦誠地與對方進行溝通,討論在關系當中彼此對對方的期望,明確哪些期望是現(xiàn)實的,哪些是過高或不切實際的,根據(jù)雙方目前的關系階段調整期望值,從而有效減少內心的落差感。

2

減少向外比較

在如今社交媒體極為普遍的社會,我們經(jīng)常能夠刷到別人“秀恩愛”的視頻或文章,這就會讓“別人家的老公/老婆”成為了一種可能不太現(xiàn)實的比較標準,但是每段關系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別人秀出來的“恩愛”并不一定適合照搬到自己的關系中。

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與愛人的現(xiàn)實相處和感情上,時不時聊聊曾經(jīng)共同創(chuàng)造的美好回憶,經(jīng)常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在日常的相處中更清楚地看到彼此的優(yōu)點,培養(yǎng)一種內在的滿足感。

3

保持積極反饋

很多時候,兩個人相處久了,就會認為對方應該理所當然地做某些事情,例如準備晚餐、整理家務等,自然也就不會表達任何欣賞和肯定,但這正是很多不滿和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減少或避免落差感,一個很有效的做法就是經(jīng)常表達欣賞和肯定,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也應該直接地感謝對方的付出、陪伴和支持,同時用擁抱、親吻、微笑和眼神交流等非語言反饋,增強雙方的情感連接,培養(yǎng)一個相互欣賞和肯定的良性關系。

4

共同體驗新鮮事物

減少落差感還有一個很有效的做法就是共同體驗新的事物,例如一起學習陶藝、手工等新的技能,一起參加攀巖、徒步旅行等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通過創(chuàng)造新的共同經(jīng)歷,就能夠打破日常單調重復的局限,為雙方的關系重新帶來新鮮感和滿足感。

參考文獻

[1]Kurdek,L.A.(1999).Thenatureandpredictorsofthetrajectoryofchangeinmaritalqualityforhusbandsandwivesoverthefirst10yearsofmarriage. Developmentalpsychology, 35(5),1283.

[2]Rusbult,C.E.,Olsen,N.,Davis,J.L.,&Hannon,P.A.(2001).Commitmentandrelationshipmaintenancemechanisms.In Closeromanticrelationships (pp.95-122).PsychologyPress.

[3]Baumeister,R.F.,Bratslavsky,E.,Finkenauer,C.,&Vohs,K.D.(2001).Badisstrongerthangood. 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 5(4),323-370.

[4]羅蘭·米勒.(2015).《親密關系》(第6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策劃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