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屆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紹興科技館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在此次比賽中,紹興科技館參賽的《聲音迷蹤之“駐”絲馬跡》榮獲科學課程(活動)一等獎,《高原上的“大白鯨”》榮獲科普短劇一等獎,《菲涅爾透鏡》榮獲展品輔導三等獎。
第八屆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全國總決賽現(xiàn)場
值得一提的是,紹興科技館是連續(xù)兩屆取得大賽多項一等獎的唯一地市級場館。
這次獲獎作品有什么亮點?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在科學普及上,紹興科技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對此,記者專訪了紹興科技館館長陶思敏。
“科技館做科普要注重科學精神、突出場館特色”
科普短劇是科普一種新形式,通過表演、舞臺氛圍營造、現(xiàn)場科學體驗互動等方式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讓更多的人更直觀地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實現(xiàn)科普的價值引領作用。
那么,如何打造一部優(yōu)質的科普短???
“科普的前提是能共情,好的科普短劇一定是要將科學內涵巧妙地融入劇情和角色當中,將科學家精神貫穿全劇?!碧账济粽J為,科普短劇在融入科學知識時,注意語言的通俗性和準確性,避免使用過于專業(yè)的術語,讓觀眾能夠輕松理解。
“大白鯨怎么能跑到高原上?”此次一等獎作品《高原上的“大白鯨”》便是通過人物對話向公眾科普了浮空艇的主系纜、抗風性、材質以及科研作用等等,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能感受到科學家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等精神。
比賽現(xiàn)場
此外,在此次科普短劇中,一個名為 “浮空艇”升空的實驗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在舞臺上,演員們需要還原科考場景中“浮空艇”充氣、升空的過程,而這樣的實驗需要解決氦氣充氣、浮空艇平衡、遙控升降等技術問題,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實驗的成功展示是創(chuàng)作者們在背后無數(shù)次嘗試與失敗不斷累積的成果,”陶思敏表示,“這樣的實驗展示也是科技館在表演形式上的新嘗試,結合了自身特色和資源優(yōu)勢,在表演上我們也許不及專業(yè)演員,但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我們主要以科技館特色來表達科學精神和普及科學知識,這也許是能夠獲獎的原因之一?!?/p>
科技春晚活動
近年來,紹興科技館結合館內特色和資源,創(chuàng)新策劃了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如聯(lián)合各方組織全省“科學玩家”青少年科學才能挑戰(zhàn)賽,并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以?。ㄊ校┣嗌倌昕萍即和淼男问匠尸F(xiàn)優(yōu)秀科普作品。
一座“沒有圍墻的學?!?/strong>
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是如今不少科技館思考的問題。開設“科學課堂”便是紹興科技館給出的答案之一。
“我們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學?!?,通過開發(fā)豐富多樣的科學課程和活動,可以與學校的知識點相輔相成,成為學校知識體系的補充?!碧账济粝蛴浾呓榻B,此次獲獎的《聲音迷蹤之“駐”絲馬跡》科學課程便是采用PBL教學法,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的STEAM教學方式,通過情境體驗,引導學生一步步揭秘生活中的奇特聲學現(xiàn)象——聲駐波現(xiàn)象。
紹興科技館科學課堂
陶思敏認為,與學校的科學課程不同,科技館開設的課程將多學科知識融為一體,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提出問題、交流討論、自主設計實驗?!斑@種教學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激發(fā)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一堂好的科學課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為功。
自2014年起,開設科學課程,紹興科技館已經有十年。據(jù)介紹,紹興科技館建設了16間不同主題的科學教室,配備了2000平方的活動場地、報告廳和演播室。目前,已經開發(fā)了200多個科學課程。
紹興科技館科學課堂
科學課程的發(fā)展離不開紹興科技館推出的“館校結合”工作——在館中建校,培養(yǎng)專業(yè)教師隊伍,立足場館資源開發(fā)活動和課程,部門聯(lián)動建立長效機制,組織學校學生到科技館參加一天的科技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科技館的教育功能。目前已經接待學校 200余所、中小學生22萬余人。
“我們的課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次都會根據(jù)學生和老師等反饋,進行調整,并充分利用科技館內豐富的展品資源,深入挖掘并發(fā)揮科技館在科學教育中的獨特優(yōu)勢與價值?!碧账济粽f道。
科學普及,紹興科技館一直在路上
在紹興科技館一層序廳,有兩只恐龍骨架,其中一只長達21米,是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馬門溪龍,是一種大型草食恐龍。而它的對面是一種非常兇猛的食肉類恐龍——中華盜龍。陶思敏告訴記者,恐龍造型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設計的。
紹興科技館一層序廳
早在2014年紹興科技館新館開館之日掛牌成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普教育基地”,此后還跟隨研究所到貴州等地開展野外化石挖掘實地考察,為科技館后期開展活動貯備了厚實的專業(yè)知識。
像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這樣的跨界合作,對于紹興科技館而言已是家常便飯。
在紹興,有90位紹興籍院士。作為地級市科技館,
紹興科技館也積極利用院士資源,開展一系列科普活動,如成立了院士科普工作室,邀請張彌曼院士、陳翰馥院士、龍樂豪院士等6位院士加入,經常性地開展科學家進校園活動,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到館校結合活動中。
張彌曼院士在館里指導
此外,紹興科技館積極探索科普場館助力產業(yè)發(fā)展的新思路,圍繞紹興特色產業(yè)文化,每年自主策劃特色臨展,打造紹興獨有的科技文化名片。截至目前已先后策劃了7期原創(chuàng)展覽。
“這一次獲獎,對于我們科技館而言,是對此前工作成果一份肯定?!碧账济粢蚕蛴浾咄嘎?,紹興科技館還有作品已入圍全國科學實驗大賽,接下來將全力備戰(zhàn),希望能夠在下一個比賽當中獲得好的成績。
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陶思敏有著清晰的藍圖與愿景。“我們將繼續(xù)圍繞科技館的教育功能,整合紹興的科學教育資源,成立專家?guī)?、資源庫,利用現(xiàn)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區(qū)域性科學教育中心,并將進一步探索科普場館建設,創(chuàng)新服務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