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正文

財政學

財政學   cái zhèng xué

研究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的科學。17—18世紀之間,德國稱為“官房學”。1776年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的發(fā)表,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的確立和財政學的形成,其中心思想是對經濟實行自由放任,認為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開支應壓縮到最低限度,并對公債持否定態(tài)度。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fā),1936年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發(fā)表,認為經濟危機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主張實行國家干預的財政經濟政策,擴大財政開支,大量發(fā)行公債,以增加有效需求。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經濟滯脹,其他學派歸咎于凱恩斯主義,他們反對國家干預,反對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從此,在西方形成了主張國家干預和反對國家干預的諸多學派。在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對中國社會主義財政的本質形成了“國家分配論”、“貨幣關系論”、“資金運動論”、“剩余產品價值分配論”、“公共財政”等觀點,在1964年進行的一次全國性大討論中,確立了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即“國家分配論”)的主流派地位?!皣曳峙湔摗闭J為財政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重要經濟杠桿,主張充分發(fā)揮財政分配的作用,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公有制,調節(jié)收入分配,調整和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促進生產力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財政學要進一步研究:財政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財政在健全市場體系和彌補市場缺陷雙重任務中的作用,探索財政在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發(fā)展生產力、穩(wěn)定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