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正文

本質(zhì)

本質(zhì)    běn zhì

1. 事物中常在的不變的形體

2. 事物的根本性質(zhì)

3. 哲學名詞。某類事物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質(zhì)

詳細解釋

1. 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

晉 劉智 《論天》:“言闇虛者,以為當日之衝,地體之蔭,日光不至,謂之闇虛。凡光之所照,光體小於蔽,則大於本質(zhì)?!?明 王廷相 《慎言·乾運》:“星之隕也,光氣之溢也,本質(zhì)未始窮也,隕而即滅也?!?

2. 指本來的狀貌。

隋 薛道衡 《昭君辭》:“不蒙女史進,更失畫師情。娥眉非本質(zhì),蟬鬢改真形?!?

3. 指人的本性;資質(zhì)。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還食穀,啖滋味,百餘日中,復其本質(zhì)?!?宋 沉括 《謝轉(zhuǎn)運啟》:“非學不足以成材,則其處心不出於為利,人皆盡其本質(zhì),才亦幾於易知?!?

4. 本來的事實。

唐 劉知幾 《史通·言語》:“夫本質(zhì)如此,而推過史臣,猶鑑者見 嫫姆 多媸,而歸罪于明鏡也?!?

5. 謂本來的質(zhì)樸風貌。

明 唐順之 《答皇甫百泉郎中》:“近得其詩讀之,則已洗盡鉛華,獨存本質(zhì),幽玄雅淡,一變而得古作者之精?!?明 胡應麟 《詩藪·宋》:“古體至 陳 ,本質(zhì)亡矣。 隋 之才不若 陳 之麗,而稍知尚質(zhì)。”

6.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

毛澤東 《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合作化問題》:“這些同志看問題的方法不對,他們不去看問題的本質(zhì)方面?!?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本色 內(nèi)心 性質(zhì) 本體 實際 素質(zhì) 實質(zhì) 性子
反義詞 表面 表面現(xiàn)象 現(xiàn)象

國語辭典

注音 ㄅㄣˇ ㄓˊ  拼音 běn zhí
相似詞: 1.性質(zhì)、實質(zhì) 2.本色
相反詞: 1.現(xiàn)象
1.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
   ? 如:「這件事的本質(zhì),並不如你想像的單純?!?br>2. 人的本性。
   ? 如:「他的本質(zhì)不壞。」
參見:本質(zhì)

掃描版:「本質(zhì)」在《漢語大詞典》第5786頁 第4卷 718


掃描版:「本質(zhì)」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2頁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