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正文

土斷

土斷    tǔ duàn

東晉南朝廢除*僑州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政策。當(dāng)時僑州、郡、縣無一定境界,不征租稅徭役,士族廣占田園,兼并激烈,影響朝廷財(cái)政收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晉成帝命僑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為斷,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戶籍。桓溫執(zhí)政時,又于興寧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行土斷法,史稱“庚戌土斷”。溫死后,此法不行。義熙九年(413年),劉裕再行“土斷”,諸僑置郡縣多被裁并。此后南朝各代,曾數(shù)次土斷,整頓戶籍,搜出不少士族挾藏戶口,增加了國家財(cái)政收入。


參見:土斷

掃描版:「土斷」在《漢語大詞典》第2742頁 第2卷 998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立即開通 >

「土斷」開頭的詞語:

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