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平淡的審美風格在根本上扭轉(zhuǎn)了宋初審美形式主義風潮,并及時糾正了當時漸次流行開來的險怪奇澀的“太學體”詩文風氣。但平淡美風格也面臨著兩大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平淡風格容易流于一種“平淡”的形式,而失去了平淡...[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雖然平淡的審美風格在根本上扭轉(zhuǎn)了宋初審美形式主義風潮,并及時糾正了當時漸次流行開來的險怪奇澀的“太學體”詩文風氣。但平淡美風格也面臨著兩大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平淡風格容易流于一種“平淡”的形式,而失去了平淡...[繼續(xù)閱讀]
蘇軾“隨物賦形”學說,具有重要美學價值,他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說》)蘇軾在此將其...[繼續(xù)閱讀]
作為宋代文人藝術家的代表,蘇軾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問題有關注,并發(fā)表了不少重要的觀點。秦觀曾評價“蘇軾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1]“性命自得”,這是對蘇軾人生哲學的精煉概括,也是其審美與休閑人生的寫照。蘇軾的審...[繼續(xù)閱讀]
北宋的藝術審美理論的發(fā)展有著一個清晰進展的過程。如果說宋初的“文道關系”討論主要是受中唐古文運動及新儒學興起的影響,平淡審美理論主要是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自然審美理論主要受道禪思想的影響,那么由黃庭堅大力倡導...[繼續(xù)閱讀]
1. 周敦頤“主靜,立人極”的美學觀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湖南道縣人。晚年在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其學又稱為“濂學”。著有《太極圖說》、《通書》。周敦頤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二程曾奉父命從之問學。朱熹《伊...[繼續(xù)閱讀]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因久居陜西橫渠講學,學者多稱他為橫渠先生,其學又稱為“關學”。他在理學上的最重要貢獻是在“太虛即氣”的立場上建立了儒家本體哲學,在人性論上首次明確“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主張通過“窮理...[繼續(xù)閱讀]
程顥(1032—1085),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程頤(1033—1107),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兩人并稱“二程”,由于長期在洛陽講學,其學術思想被稱為“洛學”。程顥平生沒有著書,其講學語錄與程頤的語錄合為《河南程氏遺書》,程頤另...[繼續(xù)閱讀]
朱熹的美學思想是其整個理學構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作為具有深刻理論思辨和精致理論體系的理學大師,朱熹的理學美學思想也自成內(nèi)在體系,從現(xiàn)代學科角度審視,其美學思想體系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一) 美本論;(二) 藝術哲學...[繼續(xù)閱讀]
1. “文從道出”的藝術本體論朱熹藝術哲學的全部思想都是由一個中心命題發(fā)出的,這就是“文皆從道中流出”(語類卷一三九)。這就是朱熹藝術哲學的本體論,這個命題不但決定了朱熹對藝術本原的根本看法,而且也規(guī)范著他對藝術的...[繼續(xù)閱讀]
山水美學思想在朱熹理學美學的體系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如山水游歷活動在朱熹的生命體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朱熹有關山水審美客體論的思想,也是由他的哲學本體論決定的。要言之,其本體歸之為理或道,其實性歸之為氣...[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