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yī)學知識 > 經皮椎體成形術 > 列表
經皮椎體成形術 共有 105 個詞條內容

四、腰叢

    由第12胸神經前支的部分和第1~3腰神經前支及第4腰神經部分前支組成。主要分支有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和生殖股神經,其中皮支主要支配臀外側、腹股溝區(qū)、下腹部、大腿內前外側、膝關...[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五、骶叢

    由第4~5腰神經前支、第1~5骶神經前支和尾神經前支組成。主要分支有臀上下神經、陰部神經、股后皮神經及坐骨神經,其中坐骨神經是全身最大的神經。皮支主要支配臀部、會陰、股后部、小腿前后外側及足的皮膚,肌支主要支配...[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一、腰椎

    人體腰椎有5節(jié),無橫突孔和肋關節(jié)面,腰1、2椎體的后側較前側稍高,而腰4、5椎體則相反,腰3椎體前后側高度相當,因此腰椎生理曲度表現為向前凸(圖4-1,圖4-18)。在側位片上,椎體寬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腰椎間隙近乎相等,或第3、4椎間隙...[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二、胸椎

    上9個胸椎的兩側,每個椎體與兩根肋骨構成關節(jié);下3個椎體的兩側,則每個椎體僅與一根肋骨構成關節(jié)。上10個胸椎的每一個橫突均與肋骨構成兩種不同的關節(jié),即肋椎關節(jié)和肋橫突關節(jié)(圖4-7)。由于肩部影像重疊,常規(guī)側位攝片不能顯示...[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三、頸椎

    目前PVP術在頸椎的應用絕大多數在頸3~6椎體。在側位片上椎體的前后緣各自形成一條向前輕度凸起的自然連續(xù)弧線,其椎體體積較小,椎弓根細、短而小,加上橫突孔內走行有椎動靜脈靠椎弓很近,使經椎弓根入路的風險甚大,故臨床采...[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一、腰椎椎體穿刺途徑及其解剖

    腰椎椎體穿刺入路有兩條,即側后方經椎弓根進針和側后方經椎體側外后方進針。腰椎的椎弓根比胸椎和頸椎明顯大而寬,所以經椎弓根穿刺入路是腰椎椎體成形術最常使用的方法,而經椎體側外后方穿刺入路極少使用,故此處僅介紹經...[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二、胸椎椎體穿刺途徑及其解剖

    胸椎椎體穿刺入路有兩條,即經椎弓根進針和經肋椎關節(jié)椎體后外側進針。胸4以上高位椎體的椎弓根較窄小,多采用經肋椎關節(jié)入路。(一)經椎弓根穿刺進針法和經肋椎關節(jié)進針法兩種進針法幾乎相當,只是后者旁開距離較前者稍大些...[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三、頸椎椎體穿刺途徑及其解剖

    頸椎的椎弓根比胸椎明顯小而細,而緊貼椎弓根側前的橫突內有椎動脈通過,所以經椎弓根穿刺入路在頸椎椎體成形術已不適用,必須另覓途徑。頸3~6椎體穿刺入路為側前方進針,而頸2樞椎PVP極少使用,其穿刺入路為經口前方進針。以下...[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一、頸椎的運動學

    由于頸椎無肋骨、椎間盤相對較厚、椎板不相重疊等原因,所以頸椎是脊柱活動度最大的部分。根據功能和解剖特點,頸椎可分為上頸椎(枕-寰-樞復合體)與下頸椎(頸2~7)兩部分。(一)枕-寰-樞復合體該復合體是人類中軸骨骼系統(tǒng)中最復...[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

二、胸椎的運動學

    胸椎是活動度較大的頸椎與負重較大的腰椎之間的過渡部分。因此,上段胸椎的某些運動特點與頸椎相似,而中、下段胸椎的某些運動特點又與腰椎相似。1.運動幅度 在矢狀面,上胸椎屈伸活動的平均值為每一節(jié)段4°,中段胸椎為6°,下...[繼續(xù)閱讀]

經皮椎體成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