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EIgHHONmKh73w79cCNcUOg
系統(tǒng)信息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arch #顯示機(jī)器的處理器架構(gòu)(1)
uname -m #顯示機(jī)器的處理器架構(gòu)(2)
uname -r #顯示正在使用的內(nèi)核版本
dmidecode -q #顯示硬件系統(tǒng)部件 - (SMBIOS / DMI)
hdparm -i /dev/hda #羅列一個磁盤的架構(gòu)特性
hdparm -tT /dev/sda #在磁盤上執(zhí)行測試性讀取操作
cat /proc/cpuinfo #顯示CPU info的信息
cat /proc/interrupts #顯示中斷
cat /proc/meminfo #校驗(yàn)內(nèi)存使用
cat /proc/swaps #顯示哪些swap被使用
cat /proc/version #顯示內(nèi)核的版本
cat /proc/net/dev #顯示網(wǎng)絡(luò)適配器及統(tǒng)計
cat /proc/mounts #顯示已加載的文件系統(tǒng)
lspci -tv #羅列PCI設(shè)備
lsusb -tv #顯示USB設(shè)備
date 顯示系統(tǒng)日期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cal 2007 #顯示2007年的日歷表
date 041217002007.00 #設(shè)置日期和時間 - 月日時分年.秒
clock -w #將時間修改保存到 BIOS
關(guān)機(jī) (系統(tǒng)的關(guān)機(jī)、重啟以及登出 )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shutdown -h now #關(guān)閉系統(tǒng)(1)
init 0 #關(guān)閉系統(tǒng)(2)
telinit 0 #關(guān)閉系統(tǒng)(3)
shutdown -h hours:minutes & #按預(yù)定時間關(guān)閉系統(tǒng)
shutdown -c #取消按預(yù)定時間關(guān)閉系統(tǒng)
shutdown -r now #重啟(1)
reboot #重啟(2)
logout #注銷
文件和目錄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cd /home #進(jìn)入 '/ home' 目錄'
cd .. #返回上一級目錄
cd ../.. #返回上兩級目錄
cd #進(jìn)入個人的主目錄
cd ~user1 #進(jìn)入個人的主目錄
cd - #返回上次所在的目錄
pwd #顯示工作路徑
ls #查看目錄中的文件
ls -F #查看目錄中的文件
ls -l #顯示文件和目錄的詳細(xì)資料
ls -a #顯示隱藏文件
ls *[0-9]* #顯示包含數(shù)字的文件名和目錄名
tree #顯示文件和目錄由根目錄開始的樹形結(jié)構(gòu)(1)
lstree #顯示文件和目錄由根目錄開始的樹形結(jié)構(gòu)(2)
mkdir dir1 #創(chuàng)建一個叫做 'dir1' 的目錄'
mkdir dir1 dir2 #同時創(chuàng)建兩個目錄
mkdir -p /tmp/dir1/dir2 #創(chuàng)建一個目錄樹
rm -f file1 #刪除一個叫做 'file1' 的文件'
rmdir dir1 #刪除一個叫做 'dir1' 的目錄'
rm -rf dir1 #刪除一個叫做 'dir1' 的目錄并同時刪除其內(nèi)容
rm -rf dir1 dir2 #同時刪除兩個目錄及它們的內(nèi)容
mv dir1 new_dir #重命名/移動 一個目錄
cp file1 file2 #復(fù)制一個文件
cp dir/* . #復(fù)制一個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到當(dāng)前工作目錄
cp -a /tmp/dir1 . #復(fù)制一個目錄到當(dāng)前工作目錄
cp -a dir1 dir2 #復(fù)制一個目錄
ln -s file1 lnk1 #創(chuàng)建一個指向文件或目錄的軟鏈接
ln file1 lnk1 #創(chuàng)建一個指向文件或目錄的物理鏈接
touch -t 0712250000 file1 #修改一個文件或目錄的時間戳 - (YYMMDDhhmm)
file file1 outputs the mime type of the file as text
iconv -l #列出已知的編碼
iconv -f fromEncoding -t toEncoding inputFile > outputFile creates a new from the given input file by assuming it is encoded in fromEncoding and converting it to toEncoding.
find . -maxdepth 1 -name *.jpg -print -exec convert "{}" -resize 80x60 "thumbs/{}" ; batch resize files in the current directory and send them to a thumbnails directory (requires convert from Imagemagick)
文件搜索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find / -name file1 #從 '/' 開始進(jìn)入根文件系統(tǒng)搜索文件和目錄
find / -user user1 #搜索屬于用戶 'user1' 的文件和目錄
find /home/user1 -name *.bin #在目錄 '/ home/user1' 中搜索帶有'.bin' 結(jié)尾的文件
find /usr/bin -type f -atime +100 #搜索在過去100天內(nèi)未被使用過的執(zhí)行文件
find /usr/bin -type f -mtime -10 #搜索在10天內(nèi)被創(chuàng)建或者修改過的文件
find / -name *.rpm -exec chmod 755 '{}' ; #搜索以 '.rpm' 結(jié)尾的文件并定義其權(quán)限
find / -xdev -name *.rpm #搜索以 '.rpm' 結(jié)尾的文件,忽略光驅(qū)、捷盤等可移動設(shè)備
locate *.ps #尋找以 '.ps' 結(jié)尾的文件 - 先運(yùn)行 'updatedb' 命令
whereis halt #顯示一個二進(jìn)制文件、源碼或man的位置
which halt #顯示一個二進(jìn)制文件或可執(zhí)行文件的完整路徑
掛載一個文件系統(tǒng)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mount /dev/hda2 /mnt/hda2 #掛載一個叫做hda2的盤 - 確定目錄 '/ mnt/hda2' 已經(jīng)存在
umount /dev/hda2 #卸載一個叫做hda2的盤 - 先從掛載點(diǎn) '/ mnt/hda2' 退出
fuser -km /mnt/hda2 #當(dāng)設(shè)備繁忙時強(qiáng)制卸載
umount -n /mnt/hda2 #運(yùn)行卸載操作而不寫入 /etc/mtab 文件- 當(dāng)文件為只讀或當(dāng)磁盤寫滿時非常有用
mount /dev/fd0 /mnt/floppy #掛載一個軟盤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掛載一個cdrom或dvdrom
mount /dev/hdc /mnt/cdrecorder #掛載一個cdrw或dvdrom
mount /dev/hdb /mnt/cdrecorder #掛載一個cdrw或dvdrom
mount -o loop file.iso /mnt/cdrom #掛載一個文件或ISO鏡像文件
mount -t vfat /dev/hda5 /mnt/hda5 #掛載一個Windows FAT32文件系統(tǒng)
mount /dev/sda1 /mnt/usbdisk #掛載一個usb 捷盤或閃存設(shè)備
mount -t smbfs -o username=user,password=pass //WinClient/share /mnt/share #掛載一個windows網(wǎng)絡(luò)共享
磁盤空間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df -h #顯示已經(jīng)掛載的分區(qū)列表
ls -lSr |more #以尺寸大小排列文件和目錄
du -sh dir1 #估算目錄 'dir1' 已經(jīng)使用的磁盤空間'
du -sk * | sort -rn #以容量大小為依據(jù)依次顯示文件和目錄的大小
rpm -q -a --qf '%10{SIZE}t%{NAME}n' | sort -k1,1n
#以大小為依據(jù)依次顯示已安裝的rpm包所使用的空間 (fedora, redhat類系統(tǒng))
dpkg-query -W -f='${Installed-Size;10}t${Package}n' | sort -k1,1n
#以大小為依據(jù)顯示已安裝的deb包所使用的空間 (ubuntu, debian類系統(tǒng))
用戶和群組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groupadd group_name #創(chuàng)建一個新用戶組
groupdel group_name #刪除一個用戶組
groupmod -n new_group_name old_group_name #重命名一個用戶組
useradd -c "Name Surname " -g admin -d /home/user1 -s /bin/bash user1 #創(chuàng)建一個屬于 "admin" 用戶組的用戶
useradd user1 #創(chuàng)建一個新用戶
userdel -r user1 #刪除一個用戶 ( '-r' 排除主目錄)
usermod -c "User FTP" -g system -d /ftp/user1 -s /bin/nologin user1 #修改用戶屬性
passwd #修改口令
passwd user1 #修改一個用戶的口令 (只允許root執(zhí)行)
chage -E 2005-12-31 user1 #設(shè)置用戶口令的失效期限
pwck #檢查 '/etc/passwd' 的文件格式和語法修正以及存在的用戶
grpck #檢查 '/etc/passwd' 的文件格式和語法修正以及存在的群組
newgrp group_name #登陸進(jìn)一個新的群組以改變新創(chuàng)建文件的預(yù)設(shè)群組
文件的權(quán)限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使用 "+" 設(shè)置權(quán)限,使用 "-" 用于取消
ls -lh #顯示權(quán)限
ls /tmp | pr -T5 -W$COLUMNS #將終端劃分成5欄顯示
chmod ugo+rwx directory1 #設(shè)置目錄的所有人(u)、群組(g)以及其他人(o)以讀(r )、寫(w)和執(zhí)行(x)的權(quán)限
chmod go-rwx directory1 #刪除群組(g)與其他人(o)對目錄的讀寫執(zhí)行權(quán)限
chown user1 file1 #改變一個文件的所有人屬性
chown -R user1 directory1 #改變一個目錄的所有人屬性并同時改變改目錄下所有文件的屬性
chgrp group1 file1 #改變文件的群組
chown user1:group1 file1 #改變一個文件的所有人和群組屬性
find / -perm -u+s #羅列一個系統(tǒng)中所有使用了SUID控制的文件
chmod u+s /bin/file1 #設(shè)置一個二進(jìn)制文件的 SUID 位 - 運(yùn)行該文件的用戶也被賦予和所有者同樣的權(quán)限
chmod u-s /bin/file1 #禁用一個二進(jìn)制文件的 SUID位
chmod g+s /home/public #設(shè)置一個目錄的SGID 位 - 類似SUID ,不過這是針對目錄的
chmod g-s /home/public #禁用一個目錄的 SGID 位
chmod o+t /home/public #設(shè)置一個文件的 STIKY 位 - 只允許合法所有人刪除文件
chmod o-t /home/public #禁用一個目錄的 STIKY 位
文件的特殊屬性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 使用 "+" 設(shè)置權(quán)限,使用 "-" 用于取消
chattr +a file1 #只允許以追加方式讀寫文件
chattr +c file1 #允許這個文件能被內(nèi)核自動壓縮/解壓
chattr +d file1 #在進(jìn)行文件系統(tǒng)備份時,dump程序?qū)⒑雎赃@個文件
chattr +i file1 #設(shè)置成不可變的文件,不能被刪除、修改、重命名或者鏈接
chattr +s file1 #允許一個文件被安全地刪除
chattr +S file1 #一旦應(yīng)用程序?qū)@個文件執(zhí)行了寫操作,使系統(tǒng)立刻把修改的結(jié)果寫到磁盤
chattr +u file1 #若文件被刪除,系統(tǒng)會允許你在以后恢復(fù)這個被刪除的文件
lsattr #顯示特殊的屬性
打包和壓縮文件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bunzip2 file1.bz2 #解壓一個叫做 'file1.bz2'的文件
bzip2 file1 #壓縮一個叫做 'file1' 的文件
gunzip file1.gz #解壓一個叫做 'file1.gz'的文件
gzip file1 #壓縮一個叫做 'file1'的文件
gzip -9 file1 #最大程度壓縮
rar a file1.rar test_file #創(chuàng)建一個叫做 'file1.rar' 的包
rar a file1.rar file1 file2 dir1 #同時壓縮 'file1', 'file2' 以及目錄 'dir1'
rar x file1.rar #解壓rar包
unrar x file1.rar #解壓rar包
tar -cvf archive.tar file1 #創(chuàng)建一個非壓縮的 tarball
tar -cvf archive.tar file1 file2 dir1 #創(chuàng)建一個包含了 'file1', 'file2' 以及 'dir1'的檔案文件
tar -tf archive.tar #顯示一個包中的內(nèi)容
tar -xvf archive.tar #釋放一個包
tar -xvf archive.tar -C /tmp #將壓縮包釋放到 /tmp目錄下
tar -cvfj archive.tar.bz2 dir1 #創(chuàng)建一個bzip2格式的壓縮包
tar -jxvf archive.tar.bz2 #解壓一個bzip2格式的壓縮包
tar -cvfz archive.tar.gz dir1 #創(chuàng)建一個gzip格式的壓縮包
tar -zxvf archive.tar.gz #解壓一個gzip格式的壓縮包
zip file1.zip file1 #創(chuàng)建一個zip格式的壓縮包
zip -r file1.zip file1 file2 dir1 #將幾個文件和目錄同時壓縮成一個zip格式的壓縮包
unzip file1.zip #解壓一個zip格式壓縮包
RPM 包 - (Fedora, Redhat及類似系統(tǒng))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rpm -ivh package.rpm #安裝一個rpm包
rpm -ivh --nodeeps package.rpm #安裝一個rpm包而忽略依賴關(guān)系警告
rpm -U package.rpm #更新一個rpm包但不改變其配置文件
rpm -F package.rpm #更新一個確定已經(jīng)安裝的rpm包
rpm -e package_name.rpm #刪除一個rpm包
rpm -qa #顯示系統(tǒng)中所有已經(jīng)安裝的rpm包
rpm -qa | grep httpd #顯示所有名稱中包含 "httpd" 字樣的rpm包
rpm -qi package_name #獲取一個已安裝包的特殊信息
rpm -qg "System Environment/Daemons" #顯示一個組件的rpm包
rpm -ql package_name #顯示一個已經(jīng)安裝的rpm包提供的文件列表
rpm -qc package_name #顯示一個已經(jīng)安裝的rpm包提供的配置文件列表
rpm -q package_name --whatrequires #顯示與一個rpm包存在依賴關(guān)系的列表
rpm -q package_name --whatprovides #顯示一個rpm包所占的體積
rpm -q package_name --scripts #顯示在安裝/刪除期間所執(zhí)行的腳本l
rpm -q package_name --changelog #顯示一個rpm包的修改歷史
rpm -qf /etc/httpd/conf/httpd.conf #確認(rèn)所給的文件由哪個rpm包所提供
rpm -qp package.rpm -l #顯示由一個尚未安裝的rpm包提供的文件列表
rpm --import /media/cdrom/RPM-GPG-KEY #導(dǎo)入公鑰數(shù)字證書
rpm --checksig package.rpm #確認(rèn)一個rpm包的完整性
rpm -qa gpg-pubkey #確認(rèn)已安裝的所有rpm包的完整性
rpm -V package_name #檢查文件尺寸、 許可、類型、所有者、群組、MD5檢查以及最后修改時間
rpm -Va #檢查系統(tǒng)中所有已安裝的rpm包- 小心使用
rpm -Vp package.rpm #確認(rèn)一個rpm包還未安裝
rpm2cpio package.rpm | cpio --extract --make-directories *bin* #從一個rpm包運(yùn)行可執(zhí)行文件
rpm -ivh /usr/src/redhat/RPMS/`arch`/package.rpm #從一個rpm源碼安裝一個構(gòu)建好的包
rpmbuild --rebuild package_name.src.rpm #從一個rpm源碼構(gòu)建一個 rpm 包
YUM 軟件包升級器 - (Fedora, RedHat及類似系統(tǒng))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yum install package_name #下載并安裝一個rpm包
yum localinstall package_name.rpm #將安裝一個rpm包,使用你自己的軟件倉庫為你解決所有依賴關(guān)系
yum update package_name.rpm #更新當(dāng)前系統(tǒng)中所有安裝的rpm包
yum update package_name #更新一個rpm包
yum remove package_name #刪除一個rpm包
yum list #列出當(dāng)前系統(tǒng)中安裝的所有包
yum search package_name #在rpm倉庫中搜尋軟件包
yum clean packages #清理rpm緩存刪除下載的包
yum clean headers #刪除所有頭文件
yum clean all #刪除所有緩存的包和頭文件
DEB 包 (Debian, Ubuntu 以及類似系統(tǒng))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dpkg -i package.deb #安裝/更新一個 deb 包
dpkg -r package_name #從系統(tǒng)刪除一個 deb 包
dpkg -l #顯示系統(tǒng)中所有已經(jīng)安裝的 deb 包
dpkg -l | grep httpd #顯示所有名稱中包含 "httpd" 字樣的deb包
dpkg -s package_name #獲得已經(jīng)安裝在系統(tǒng)中一個特殊包的信息
dpkg -L package_name #顯示系統(tǒng)中已經(jīng)安裝的一個deb包所提供的文件列表
dpkg --contents package.deb #顯示尚未安裝的一個包所提供的文件列表
dpkg -S /bin/ping #確認(rèn)所給的文件由哪個deb包提供
APT 軟件工具 (Debian, Ubuntu 以及類似系統(tǒng))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apt-get install package_name #安裝/更新一個 deb 包
apt-cdrom install package_name #從光盤安裝/更新一個 deb 包
apt-get update #升級列表中的軟件包
apt-get upgrade #升級所有已安裝的軟件
apt-get remove package_name #從系統(tǒng)刪除一個deb包
apt-get check #確認(rèn)依賴的軟件倉庫正確
apt-get clean #從下載的軟件包中清理緩存
apt-cache search searched-package #返回包含所要搜索字符串的軟件包名稱
查看文件內(nèi)容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cat file1 #從第一個字節(jié)開始正向查看文件的內(nèi)容
tac file1 #從最后一行開始反向查看一個文件的內(nèi)容
more file1 #查看一個長文件的內(nèi)容
less file1 #類似于 'more' 命令,但是它允許在文件中和正向操作一樣的反向操作
head -2 file1 #查看一個文件的前兩行
tail -2 file1 #查看一個文件的最后兩行
tail -f /var/log/messages #實(shí)時查看被添加到一個文件中的內(nèi)容
文本處理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cat file1 file2 ... | command <> file1_in.txt_or_file1_out.txt general syntax for text manipulation using PIPE, STDIN and STDOUT
cat file1 | command( sed, grep, awk, grep, etc...) > result.txt
#合并一個文件的詳細(xì)說明文本,并將簡介寫入一個新文件中
cat file1 | command( sed, grep, awk, grep, etc...) >> result.txt
#合并一個文件的詳細(xì)說明文本,并將簡介寫入一個已有的文件中
grep Aug /var/log/messages #在文件 '/var/log/messages'中查找關(guān)鍵詞"Aug"
grep ^Aug /var/log/messages #在文件 '/var/log/messages'中查找以"Aug"開始的詞匯
grep [0-9] /var/log/messages #選擇 '/var/log/messages' 文件中所有包含數(shù)字的行
grep Aug -R /var/log/* #在目錄 '/var/log' 及隨后的目錄中搜索字符串"Aug"
sed 's/stringa1/stringa2/g' example.txt
#將example.txt文件中的 "string1" 替換成 "string2"
sed '/^$/d' example.txt #從example.txt文件中刪除所有空白行
sed '/ *#/d; /^$/d' example.txt #從example.txt文件中刪除所有注釋和空白行
echo 'esempio' | tr '[:lower:]' '[:upper:]' #合并上下單元格內(nèi)容
sed -e '1d' result.txt #從文件example.txt 中排除第一行
sed -n '/stringa1/p' #查看只包含詞匯 "string1"的行
sed -e 's/ *$//' example.txt #刪除每一行最后的空白字符
sed -e 's/stringa1//g' example.txt
#從文檔中只刪除詞匯 "string1" 并保留剩余全部
sed -n '1,5p;5q' example.txt #查看從第一行到第5行內(nèi)容
sed -n '5p;5q' example.txt #查看第5行
sed -e 's/00*/0/g' example.txt #用單個零替換多個零
cat -n file1 #標(biāo)示文件的行數(shù)
cat example.txt | awk 'NR%2==1' #刪除example.txt文件中的所有偶數(shù)行
echo a b c | awk '{print $1}' #查看一行第一欄
echo a b c | awk '{print $1,$3}' #查看一行的第一和第三欄
paste file1 file2 #合并兩個文件或兩欄的內(nèi)容
paste -d '+' file1 file2 #合并兩個文件或兩欄的內(nèi)容,中間用"+"區(qū)分
sort file1 file2 #排序兩個文件的內(nèi)容
sort file1 file2 | uniq #取出兩個文件的并集(重復(fù)的行只保留一份)
sort file1 file2 | uniq -u #刪除交集,留下其他的行
sort file1 file2 | uniq -d #取出兩個文件的交集(只留下同時存在于兩個文件中的文件)
comm -1 file1 file2 #比較兩個文件的內(nèi)容只刪除 'file1' 所包含的內(nèi)容
comm -2 file1 file2 #比較兩個文件的內(nèi)容只刪除 'file2' 所包含的內(nèi)容
comm -3 file1 file2 #比較兩個文件的內(nèi)容只刪除兩個文件共有的部分
字符設(shè)置和文件格式轉(zhuǎn)換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dos2unix filedos.txt fileunix.txt #將一個文本文件的格式從MSDOS轉(zhuǎn)換成UNIX
unix2dos fileunix.txt filedos.txt #將一個文本文件的格式從UNIX轉(zhuǎn)換成MSDOS
recode ..HTML < page.txt > page.html #將一個文本文件轉(zhuǎn)換成html
recode -l | more #顯示所有允許的轉(zhuǎn)換格式
文件系統(tǒng)分析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badblocks -v /dev/hda1 #檢查磁盤hda1上的壞磁塊
fsck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linux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fsck.ext2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ext2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e2fsck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ext2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e2fsck -j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ext3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fsck.ext3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ext3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fsck.vfat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fat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fsck.msdos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dos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dosfsck /dev/hda1 #修復(fù)/檢查hda1磁盤上dos文件系統(tǒng)的完整性
初始化一個文件系統(tǒng)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mkfs /dev/hda1 #在hda1分區(qū)創(chuàng)建一個文件系統(tǒng)
mke2fs /dev/hda1 #在hda1分區(qū)創(chuàng)建一個linux ext2的文件系統(tǒng)
mke2fs -j /dev/hda1 #在hda1分區(qū)創(chuàng)建一個linux ext3(日志型)的文件系統(tǒng)
mkfs -t vfat 32 -F /dev/hda1 #創(chuàng)建一個 FAT32 文件系統(tǒng)
fdformat -n /dev/fd0 #格式化一個軟盤
mkswap /dev/hda3 #創(chuàng)建一個swap文件系統(tǒng)
SWAP文件系統(tǒng)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mkswap /dev/hda3 #創(chuàng)建一個swap文件系統(tǒng)
swapon /dev/hda3 #啟用一個新的swap文件系統(tǒng)
swapon /dev/hda2 /dev/hdb3 #啟用兩個swap分區(qū)
備份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dump -0aj -f /tmp/home0.bak /home #制作一個 '/home' 目錄的完整備份
dump -1aj -f /tmp/home0.bak /home #制作一個 '/home' 目錄的交互式備份
restore -if /tmp/home0.bak #還原一個交互式備份
rsync -rogpav --delete /home /tmp #同步兩邊的目錄
rsync -rogpav -e ssh --delete /home ip_address:/tmp #通過SSH通道rsync
rsync -az -e ssh --delete ip_addr:/home/public /home/local #通過ssh和壓縮將一個遠(yuǎn)程目錄同步到本地目錄
rsync -az -e ssh --delete /home/local ip_addr:/home/public #通過ssh和壓縮將本地目錄同步到遠(yuǎn)程目錄
dd bs=1M if=/dev/hda | gzip | ssh user@ip_addr 'dd of=hda.gz'
#通過ssh在遠(yuǎn)程主機(jī)上執(zhí)行一次備份本地磁盤的操作
dd if=/dev/sda of=/tmp/file1
#備份磁盤內(nèi)容到一個文件
tar -Puf backup.tar /home/user 執(zhí)行一次對 '/home/user'
#目錄的交互式備份操作
( cd /tmp/local/ && tar c . ) | ssh -C user@ip_addr 'cd /home/share/ && tar x -p'
#通過ssh在遠(yuǎn)程目錄中復(fù)制一個目錄內(nèi)容
( tar c /home ) | ssh -C user@ip_addr 'cd /home/backup-home && tar x -p'
#通過ssh在遠(yuǎn)程目錄中復(fù)制一個本地目錄
tar cf - . | (cd /tmp/backup ; tar xf - )
#本地將一個目錄復(fù)制到另一個地方,保留原有權(quán)限及鏈接
find /home/user1 -name '*.txt' | xargs cp -av --target-directory=/home/backup/ --parents
#從一個目錄查找并復(fù)制所有以 '.txt' 結(jié)尾的文件到另一個目錄
find /var/log -name '*.log' | tar cv --files-from=- | bzip2 > log.tar.bz2
#查找所有以 '.log' 結(jié)尾的文件并做成一個bzip包
dd if=/dev/hda of=/dev/fd0 bs=512 count=1
#做一個將 MBR (Master Boot Record)內(nèi)容復(fù)制到軟盤的動作
dd if=/dev/fd0 of=/dev/hda bs=512 count=1
#從已經(jīng)保存到軟盤的備份中恢復(fù)MBR內(nèi)容
光盤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cdrecord -v gracetime=2 dev=/dev/cdrom -eject blank=fast -force
#清空一個可復(fù)寫的光盤內(nèi)容
mkisofs /dev/cdrom > cd.iso #在磁盤上創(chuàng)建一個光盤的iso鏡像文件
mkisofs /dev/cdrom | gzip > cd_iso.gz #在磁盤上創(chuàng)建一個壓縮了的光盤iso鏡像文件
mkisofs -J -allow-leading-dots -R -V "Label CD" -iso-level 4 -o ./cd.iso data_cd
#創(chuàng)建一個目錄的iso鏡像文件
cdrecord -v dev=/dev/cdrom cd.iso #刻錄一個ISO鏡像文件
gzip -dc cd_iso.gz | cdrecord dev=/dev/cdrom - #刻錄一個壓縮了的ISO鏡像文件
mount -o loop cd.iso /mnt/iso #掛載一個ISO鏡像文件
cd-paranoia -B #從一個CD光盤轉(zhuǎn)錄音軌到 wav 文件中
cd-paranoia -- "-3" #從一個CD光盤轉(zhuǎn)錄音軌到 wav 文件中(參數(shù)-3)
cdrecord --scanbus #掃描總線以識別scsi通道
dd if=/dev/hdc | md5sum #校驗(yàn)一個設(shè)備的md5sum編碼,例如一張 CD
網(wǎng)絡(luò) - (以太網(wǎng)和WIFI無線)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ifconfig eth0 #顯示一個以太網(wǎng)卡的配置
ifup eth0 #啟用一個 'eth0' 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
ifdown eth0 #禁用一個 'eth0' 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
ifconfig eth0 192.168.1.1 netmask 255.255.255.0 #控制IP地址
ifconfig eth0 promisc #設(shè)置 'eth0' 成混雜模式以嗅探數(shù)據(jù)包 (sniffing)
dhclient eth0 #以dhcp模式啟用 'eth0'
route -n #查看路由表
route add -net 0/0 gw IP_Gateway #配置默認(rèn)網(wǎng)關(guān)
route add -net 192.168.0.0 netmask 255.255.0.0 gw 192.168.1.1
#配置靜態(tài)路由到達(dá)網(wǎng)絡(luò)'192.168.0.0/16'
route del 0/0 gw IP_gateway #刪除靜態(tài)路由
hostname #查看機(jī)器名
host www.example.com #把一個主機(jī)名解析到一個網(wǎng)際地址或把一個網(wǎng)際地址解析到一個主機(jī)名。
nslookup www.example.com #用于查詢DNS的記錄,查看域名解析是否正常,在網(wǎng)絡(luò)故障的時候用來診斷網(wǎng)絡(luò)問題。
ip link show #查看網(wǎng)卡信息
mii-tool #用于查看、管理介質(zhì)的網(wǎng)絡(luò)接口的狀態(tài)
ethtool #用于查詢和設(shè)置網(wǎng)卡配置
netstat -tupl #用于顯示TCP/UDP的狀態(tài)信息
tcpdump tcp port 80 #顯示所有http協(xié)議的流量
JPS工具
jps(Java Virtual Machine Process Status Tool)是JDK 1.5提供的一個顯示當(dāng)前所有java進(jìn)程pid的命令,簡單實(shí)用,非常適合在linux/unix平臺上簡單察看當(dāng)前java進(jìn)程的一些簡單情況。
我想很多人都是用過unix系統(tǒng)里的ps命令,這個命令主要是用來顯示當(dāng)前系統(tǒng)的進(jìn)程情況,有哪些進(jìn)程,及其 id。jps 也是一樣,它的作用是顯示當(dāng)前系統(tǒng)的java進(jìn)程情況,及其id號。我們可以通過它來查看我們到底啟動了幾個java進(jìn)程(因?yàn)槊恳粋€java程序都會獨(dú)占一個java虛擬機(jī)實(shí)例),和他們的進(jìn)程號(為下面幾個程序做準(zhǔn)備),并可通過opt來查看這些進(jìn)程的詳細(xì)啟動參數(shù)。
使用方法:在當(dāng)前命令行下打 jps(需要JAVA_HOME,沒有的話,到改程序的目錄下打) 。
點(diǎn)擊查看代碼
jps存放在JAVA_HOME/bin/jps,使用時為了方便請將JAVA_HOME/bin/加入到Path.
$> jps
23991 Jps
23789 BossMain
23651 Resin
比較常用的參數(shù):
#-q 只顯示pid,不顯示class名稱,jar文件名和傳遞給main 方法的參數(shù)
$> jps -q
28680
23789
23651
#-m 輸出傳遞給main 方法的參數(shù),在嵌入式j(luò)vm上可能是null
$> jps -m
28715 Jps -m
23789 BossMain
23651 Resin -socketwait 32768 -stdout /data/aoxj/resin/log/stdout.log -stderr /data/aoxj/resin/log/stderr.log
#-l 輸出應(yīng)用程序main class的完整package名 或者 應(yīng)用程序的jar文件完整路徑名
$> jps -l
28729 sun.tools.jps.Jps
23789 com.asiainfo.aimc.bossbi.BossMain
23651 com.caucho.server.resin.Resin
#-v 輸出傳遞給JVM的參數(shù)
$> jps -v
23789 BossMain
28802 Jps -Denv.class.path=/data/aoxj/bossbi/twsecurity/java/trustwork140.jar:/data/aoxj/bossbi/twsecurity/java/:/data/aoxj/bossbi/twsecurity/java/twcmcc.jar:/data/aoxj/jdk15/lib/rt.jar:/data/aoxj/jd
k15/lib/tools.jar -Dapplication.home=/data/aoxj/jdk15 -Xms8m
23651 Resin -Xss1m -Dresin.home=/data/aoxj/resin -Dserver.root=/data/aoxj/resin -Djava.util.logging.manager=com.caucho.log.LogManagerImpl -
Djavax.management.builder.initial=com.caucho.jmx.MBeanServerBuilderImpl
jps 192.168.0.77
#列出遠(yuǎn)程服務(wù)器192.168.0.77機(jī)器所有的jvm實(shí)例,采用rmi協(xié)議,默認(rèn)連接端口為1099(前提是遠(yuǎn)程服務(wù)器提供jstatd服務(wù))
#注:jps命令有個地方很不好,似乎只能顯示當(dāng)前用戶的java進(jìn)程,要顯示其他用戶的還是只能用unix/linux的ps命令。
本文摘自 :https://www.cnblo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