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悲劇 xī là bēi jù
古希臘悲劇的專稱。由酒神節(jié)祭祀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最初由一個演員講述故事,伴以歌隊應答演唱。后發(fā)展為可由三個演員同時登臺。演員戴面具,穿高底靴,女角由男演員扮演。在依山而筑、可容萬余人的半圓形露天劇場演出。舞臺上有可升降的機械裝置。劇本用詩體寫成,有的用一個故事寫成三部相聯(lián)的悲劇,稱三聯(lián)劇或三部曲,有的則寫成一部悲劇。戲劇成分和合唱隊的抒情成分始終是希臘悲劇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悲劇演出后通常加演一出*羊人劇。悲劇作者常取材于荷馬史詩或神話傳說,把他們不能理解的社會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歸之于“命運”。但他們也尊重人類的自由意志,在意志與命運的沖突中建立起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悲劇主題,教導人們積極投入生活和斗爭。完整的希臘悲劇形式,于公元前5世紀希臘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得以形成與發(fā)展,先后出現(xiàn)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三大悲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