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shí) > 正文

永寧

永寧    yǒng níng


古縣名。(1)東漢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分章安縣置。治今浙江溫州市。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永嘉。東晉、南朝時(shí)曾為永嘉郡治所。(2)北魏改日勒縣置。治今甘肅山丹東南。為西郡治所。西魏改名弱水。(3)北周武帝改漢豐縣置。治今重慶開縣南。隋開皇末改名盛山。北周及隋開皇初曾為萬安郡治所。(4)隋義寧二年(618年)改熊耳縣置。治今河南洛寧東北。其后屢有遷移,金徙治今洛寧。1914年改名洛寧。
郡名。南朝宋明帝改長寧郡置。治長寧(今荊門市西北)。轄今湖北荊門市西北沮水中游與蠻河中游間地區(qū)。隋廢。
州名。(1)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治今貴州關(guān)嶺西南永寧鎮(zhèn)北。不轄縣。至正中廢。明洪武中復(fù)置,治所屢有遷移,天啟中徙今永寧鎮(zhèn)。1913年改為縣。(2)明隆慶元年(1567年)石州置。治今山西離石市。不轄縣。1912年改為縣。(3)明隆慶五年(1571年)升古田縣置。治今廣西永福西北壽城。轄今永福臨桂一部。清不轄縣。1913年改為縣。(4)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敘永直隸廳置直隸州。治今四川敘永。轄今敘永、古藺兩縣地。1913年廢,改本州為敘永縣。
路名、土司名。元初置西南番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永寧路。治今四川敘永西南。轄今敘永、筠連、古藺等縣地。至正中改宣撫司,明洪武中改安撫司,后又升宣撫司,天啟三年(1623年)廢。
縣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南部,西依賀蘭山,東瀕黃河,鄰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蘭鐵路經(jīng)過境內(nèi)。縣人民政府駐楊和鎮(zhèn)。明設(shè)楊和堡。1942年由賀蘭、寧朔兩縣析置。主產(chǎn)小麥、稻、大豆、高粱,并產(chǎn)白麻、蘆葦及桃、梨、葡萄等。工業(yè)有建材、輕工、化學(xué)、食品加工等。名勝古跡有李俊塔、納家戶清真寺。
年號(hào)。(1)漢安帝年號(hào)(120—121)。(2)晉惠帝年號(hào)(301—302)。(3)后趙石祗年號(hào)(350—351)。


參見:永寧

掃描版:「永寧」在《漢語大詞典》第7350頁 第5卷 895


開通會(huì)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立即開通 >

「永寧」開頭的詞語:

永寧
永寧寺
永寧寺碑